-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述徐值摹盎山之志
浅述徐值摹盎山之志
摘要:慷慨激昂、独立进取是建安士人的主流风尚,然而一部分建安士人却具有希企隐逸的“箕山之志”,其中徐?质且桓龅湫汀1疚氖源蛹父龇矫娣治隽似渲械脑?因:中国源远流长的隐逸文化为其奠定了思想基础;汉末隐逸之风在建安时期的蔓延促使了其“箕山之志”;建安士人对现实政治的失落感起到了巨大催化作用。
关键词:徐?? 箕山之志 形成原因
建安时代,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在东汉末年党人精神的感召下,建安士人表现出了慷慨激昂、独立进取的主流风尚。但一部分士人却表现出了希企隐逸、淡泊高远的“箕山之志”。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邺下文人集团,有着一种建功立业的自觉,但其中却不少人具有“箕山之志”。其中,徐?质且桓龅湫汀P?直徊茇С莆?“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的“彬彬君子”(曹丕《与吴质书》)①;《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裴注引《先贤行状》,称“?智逍?体道,六行修备,聪识恰闻,操翰成章,轻官忽禄,不耽世荣。”他的立身处世是颜回式的。②他的同时人为《中论》写序,说灵帝末年“国典隳废,冠族子弟,结党权门,交接求名,竞相尚爵号”,而?帧安∷酌曰瑁?遂闭户自守,不与之群,以六籍娱心而已。”③后来虽应曹操之征命,从戍征行,历五六载,而“不堪王事,潜身穷巷,颐志保真,淡泊无为,惟存正道。环堵之墙,以庇妻子,并日而食,不以为戚。”由此可见,徐?值摹盎?山之志”是个无可争辩的事实。
徐?治?何具有“箕山之志”呢?然而考察他所受的教育和思想,发现他接受的是儒家教育,信奉的也是儒家思想。关于徐?值募沂溃?虽因史料缺乏而无法考证,但无名氏的《中论序》这样写到:“其先业,以清亮臧否为家。世济其美,不陨其德,至君之身七世矣……未至弱冠,学《五经》系载于口,博览传记,言则成章,操翰成文矣。”徐?质芷浼曳绲挠跋煲彩潜厝坏模?功业理想是不可能没有的。那么徐?志哂小盎?山之志”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中国源远流长的隐逸文化为其奠定了思想基础
回顾历史会发现,中国的隐逸之风源远流长,仕与隐是中国古代士人长期面对的难题。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是一个“天下无道”的混乱时代(《季氏》)。在这样一个时代,或明哲保身,或无与世俗者同流的隐者时有出之,《论语》中的长沮、桀溺、荷?丈人便是这样的人物。长沮、桀溺劝孔子弟子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士之士哉?”(《微子》)其实孔子并不否定隐逸。孔子早就说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卷而怀之”也就是隐居避世。孔子曾言:“道不行,则乘桴浮于海” (《公治长》);《先进》篇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孔子弟子各言其志一事,孔子对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从政之志不置可否甚至对于子路的“其言不让”还客气的予以“哂之”,而惟独对曾皙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樗,咏而归颔首赞许:“吾与点也。”由此可见,孔子内心对隐逸的赞许和向往之情。孟子把孔子提出的两条人生道路进而发展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成为千年之下士人立身处世的法则。老庄本主张自然无为,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悠乎尘垢之外。”(《庄子?齐物论》)“真人……茫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彼又恶能愦愦然为世俗之礼,以观众人耳目哉!”(《庄子,大宗师》)庄子精神的实质是摆脱事务利害乃至仁义礼乐的外在束缚,超脱自然的、社会的种种局限,从而追求一种形而上的逍遥之游,追求一种从心理到精神的自由自然之境。因此“儒家独善的一面与老庄无为的一面相结合,就给中国文人奠定了隐逸的思想基础。”④
从此以后,中国士人一旦遇到社会黑暗,朝纲混乱的“无道”时代,就会自然选择隐逸来保生达命,独善其身。在士人心目中,“隐士”已成为“高洁之士”的代名词。隐逸表现了士人对现实的不满,对自身生命和人格的保护以及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这并不与原始儒学所倡导的士精神相违,“无道则隐”亦是高尚之举。建安时期是历史上最黑暗、最混乱的时代。作为邺下文人集团中的一员的徐?执右?逸文化中寻找思想基础,产生希企隐逸之志亦在情理之中了。徐?值牧⑸泶κ涝?则得到了同时代人的赞同,如王昶教子杂用儒道。他在《家诫》中教儿子如何做人:“欲使汝曹立身行己,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北海徐伟长,不治名高,不求苟得,澹然自守,惟道是务。岂有所是非,则托古人以见起意,当时无所褒贬。吾敬之重之,愿儿子师之。”(《全三国文》卷三十六)
二、汉末隐逸之风在建安时期的蔓延促发了其“箕山之志”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轮流专权,政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