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导学.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六国论》导学

《六国论》导学案 六国论导学案 题 六国论 型 新授 时 2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掌握本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能力目标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掌握中重要的实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和一词多义 情感目标 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学习重点 理解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学习难点 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导 学 流 程 学习过程 学习内容 预习交流一、作家作品 二、朗读,正音正字 三、写作背景 问题导学 交流展示 探究欣赏 评价点播 巩固延伸达标测试 1、作者简介: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现在的四川眉县)人,北宋著名散家。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选自《嘉祐集笺注》。 2、题解 :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 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逐渐强大起,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合纵”对抗秦国,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被秦国“远交近攻”瓦解,相继灭亡。 3、体: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体,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六国论》属于史论。 率( )赂( )秦耶 暴( )霜露 思厥 ( )先祖父 与( )嬴 洎( )牧以谗诛 为( )国者无使为( )积威之所劫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软弱的一个王朝。宋太宗以后,国势就渐渐衰弱。宋朝初年,北边已经有敌国契丹,宋仁宗时,西边又出现了敌国西夏。宋朝受着这两个国家的威胁和侵犯,却不敢对他们进行坚决的抵抗,只想用屈服妥协的办法,向他们纳银输绢换取和平。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一○○四年),与契丹(后称辽)缔结澶渊之盟,宋朝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一○四二年),契丹派使者到宋朝要求割给他们晋阳(现在西省太原市)和瓦桥(在河北省雄县易水上)以南十县的土地,结果定盟由宋朝每年给契丹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庆历三年,西夏向宋朝上书请和,宋朝每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宋朝这样一再向敌人屈服妥协,结果增加了敌人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带无穷的后患,而实际上并不能换得和平。 1、整体把握:速读,感知体和内容,并梳理结构脉络 2全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从几个方面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 3怎样论述赂秦的危害?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1第三自然段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2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一、下边的短选自苏辙的同名论著《六国论》,在见解与风格上,与其父互有同异,读后请作回答。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籍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如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1两篇《六国论》都论及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但作者所持观点不尽相同,表现在哪里?  2比较两篇,哪一篇见解更为精到? 二、阅读 李桢 的《六 国 论(节选)》,完成: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 ,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1.对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罪秦:认为秦有罪。 B.曾:竟。 .视:比照。 D.向使:原先的使命。 E.是以:因此,属介词“以”的宾语提前,“以”:因为;“是”:代词,代这个原因。 2.对“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只是他们最终没能做秦国所做的事。 B.只是他们最终没有攻克秦国,反倒替秦做了许多事。 .希望他们不要打败秦想打败的国家。 D.只是他们最终不愿做秦国所做的事。 3.李桢认为六国与秦国相同之处在于________;不同之处是________。 4.李桢的“未必不复增一秦也”的意思是________。他认为六国“视秦无异也”,是因为________。他

文档评论(0)

ldj2153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