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广州府古代瑶族分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述广州府古代瑶族分布

浅述广州府古代瑶族分布   摘要:广州府在明朝以前,居住着不少瑶族。宋代,这里还是瑶族居住中心之一。由于明洪武、嘉靖等朝历次大规模征剿,不少迁徙他方,四处星散,留下的瑶民,不断被编入版籍,归入保甲而为“新民”。清康熙年间已与齐民同,乾隆年间瑶官之名遂废。此后史籍记载瑶事越来越少,而后人著述又很少论及。考古方面,亦未见发现瑶族文物,因此,今人很少知道广州府前代瑶事。笔者对文献上的资料进行分析,对广州府瑶族分布进行考索,以就正于学者。   关键词:广州府 瑶族 分布   一   广州瑶族的历史渊源,当追溯到古代岭南“蛮夷”。广东古为百越之地,均称“蛮夷”或称“南蛮”。赵佗上书汉文帝时自称:“蛮夷大酋长老夫臣佗”。东汉至隋唐,居住广州的“蛮夷”,均称俚、僚,或俚僚并称。历代文献均有记载,如:清道光阮元《广东通志》卷二六八,有东汉“番禺为都会,商贾凑集,加以夷僚丛杂。”《宋书?徐豁传》卷九二载有南朝宋“中宿县俚民课银,一子丁输南称半两。……又俚民皆巢居鸟语,不闲货易之宜。”《宋书?南夷?林邑国传》卷九七载,南朝宋“广州诸山并俚、僚,种类繁炽,前后屡为侵暴,历世患苦之。”清道光阮元《广东通志》卷二六八,有唐“邓文进,南海人,家素雄于财,宾客至千余人,因择其勇略者,使扦乡井、俚洞夷僚,闻风悚服”等记载。   《隋书?地理志》卷三一对俚僚作了说明,俚人椎结箕踞,质直尚信,巢居崖处,尽力事农,刻木为符,并铸铜鼓,俗好相杀;诸僚皆然。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本之旧事,尉佗于汉,自称“蛮夷大酋长老夫臣”,俚人犹称其所尊为“倒老”。由是观之,俚僚仍是秦汉时岭南的“蛮夷”。俚、僚之名虽属专称,但仍是岭以南二十余郡“蛮夷”的泛称。《太平寰宇记?岭南道?邕州》说:“俚僚有四色,语各别。”《元一统志》卷九:“俚僚有四色,语各别,译而方通。”这说明俚僚是居住于岭南的瑶、僮、黎、蛋的统称,即是说古代岭南俚僚,是包含了瑶族的先民。《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九八说:“《连州志》云:俚僚有两种,一曰瑶,一曰僮。”明戴?《广东通志》谓:“廉州俚,远居山峒,耕垦为活,即今瑶人之类也。”   以上事例说明,在瑶名未有之前,瑶族先民被称为“蛮夷”,包括在俚、僚之内。隋唐以后,开始有莫徭、瑶之称。岭南瑶族,始渐见于史籍记载。其次岭南土著,经过长期民族融化、组合、分化,其中一部分俚僚已瑶化。特别是明洪武年间,平定了广东各地“蛮乱”之后,在瑶族及山僚与瑶杂居地区设立瑶首,统领瑶镇总甲。加之历代王朝将山僚不断归入版籍,谓之新民。嘉靖年间布政司徐乾檄所属州县行保甲法,诸山新民,则督抚瑶里长,致使山僚称为瑶。而明代其他各族耕瑶田者,也不少瑶化而为瑶。隋唐之际广东见之史籍记载的瑶族居住的州府有:连、韶、高、雷、肇庆;宋元瑶族已遍布广东十六州府,故广州古代居住有瑶族先民,宋、元、明广州府所属各县均有瑶族居住,不为孤立存在。   二   广州瑶族的由来,有悠久的历史。宋以后,中原人民大量南迁,而封建统治者在岭南山区不断强化其统治势力,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趋激化,因而瑶民起事越来越多,史籍始有记载。如《宋史?蛮夷列传》卷四九四,有宋“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四月,广南东路提刑黄应南言:‘溪洞巡检、尉、砦官不严守备,纵民与徭交通,恐启边衅,乞诏有司申严法令……’”禁民通瑶,不仅限制百姓与瑶民的正常交往,还限制铁制农具及食盐输入瑶区,使瑶区的土特产品无法输出,以换取生产与生活必需品,这实际上是对瑶区的封锁。封建统治者“禁民通瑶”,反映出当时瑶族人口的众多和瑶族人民的反抗斗争情况。清道光阮元《广东通志》卷二三八载,宋“嘉泰中(约公元1203年),广州通判留恭,后知广州,瑶乱,捕降其豪渠,四十四峒悉平。”说明当时广州瑶事日繁,而此次举事的就有四十四峒。广州瑶事,在宋人李昴英的《文溪集》卷一中也有反映。淳?六年(公元1246年)正月,他在《广州新创备安库记》一文中写道:“汉以来使粤岭,江湖瑶洞错落。”说明广州府所属各县溪洞,居住瑶人。在《文溪集》卷二的另一篇写广州经略使方大琮的文章《元老壮猷之堂记》,言其善于处理是地瑶事时说:“调虞瑶蛮,治声休其称最。”   但是,由于岁久年湮,史籍散佚,因此有关广州瑶族的情况,仅散见于各书零星记载。今考之,得其概略,分县列述于后:   南海县,在宋李昴英《文溪集》卷六载:“保昌尉陈知章,权广?,捕南海平民为瑶贼凡三十人,狱将具。”从旁说明了南海有瑶。清金光祖《广东通志》卷一四载,明洪武己巳(公元1389年),花茂为广东都司指挥同知,是年平定南海、香山等寨。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一○载:“南海县溪洞,嘉靖中布政使徐乾定保甲法,使乡村为声援,而诸山新民,则督抚瑶里长,令其旬朔一至县庭,禀受法令,俾其自相约束。”   番禺县,宋王象之《舆地纪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