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邹城平派鼓吹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述邹城平派鼓吹乐

浅述邹城平派鼓吹乐   作者简介:孙玮佳(1990―),女,汉族,山东省济宁人,研究生在读,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研究方向:音乐学。    摘 要:享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盛誉的邹城,是一座拥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儒家思想渗入当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平派鼓吹乐作为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2008年成功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那含蓄内敛、形象生动的吹奏风格得到人们普遍喜爱。   关键词:邹城;平派鼓吹乐;铜杆唢呐;乐队编制   一、邹城历史   “邹城市历史悠久。早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璀璨夺目的古代文明。西周初期建立邾国,于公元前615年在峄山之阳建造了规模宏大的都城,并培溉了炎族文化即邾娄文化中儒、墨两朵历史奇葩。邾穆公时改邾为驺。秦始设驺县,唐改驺为邹,县的设置沿用至1992年10月(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隶属历经演变,1983年10月,由济宁地区辖县改为济宁市辖县,撤县设市后为山东省直辖、济宁市代管的县级市。”①   “邹城市历史上人才荟萃,名士迭出。是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的诞生之地,亦是‘凿壁偷光’刻苦治学的西汉经学家匡衡的故乡。西汉宣帝时韦贤、韦玄成父子丞相,曹魏时‘建安七子’中的王桀,都是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历史文化名人。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发祥之地’之称誉。境内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众多,有史前考古文化野店文化遗址,有春秋时期的邾国故城、有始建于北宋的孟府、孟庙、孟林,有北周时期的铁山摩崖石刻,有明朝鲁荒王朱檀墓。”②   璀璨的历史文化,让邹城拥有了独特生活气息,为这座城市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平派鼓吹乐就诞生于这浓厚的历史氛围中,发展成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并在鲁西南鼓吹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平派鼓吹乐   平派鼓吹乐是一种在邹城当地以管乐器为主,打击乐器相结合的传统民间音乐艺术形式。它由传统唢呐演奏技巧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常见于乡镇红白喜事中,演奏乐器丰富。它以唢呐为主奏乐器,另有笙、笛子以及用于伴奏的小镲、梆子、鼓、锣等。笔者在邹城文化馆查阅相关资料,唢呐在平派鼓吹乐队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是因为唢呐约在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传到邹城,其演奏风格逐渐受到儒家文化和当地风俗的影响,被当地人用于生活娱乐、民俗活动,或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平派鼓吹乐的唢呐以铜杆唢呐最为出彩,相比于木杆或锡杆唢呐,杆细碗小的铜杆唢呐,其声音更为高亢亮丽,高低音区回转自如,情绪表现对比鲜明,让听众有酣畅淋漓之快感,在演奏方面颇有难度。据资料记载,“铜杆唢呐由铜皮制成,其外形和结构与‘海笛’基本相似,只是它更小巧些。杆长25厘米左右,铜碗直径约6厘米,杆下端的圆筒直径2厘米左右,哨片多用秋天的芦苇中未发出的苇缨制作。”③   目前,我们仍能在乡镇婚丧仪式或城市文化展演等活动中,欣赏到现场的传统民间音乐表演。邹城平派鼓吹乐依旧拥有相对固定的演奏班底。据当地文化馆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在邹城本地有四个比较活跃的平派鼓吹乐班,包括看庄镇的孙家班、田黄镇的张家班、大束镇的丁家班以及曾到国外参演并获好评的周家班。   在平派鼓吹乐的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属曾获文化部“民间唢呐演奏家”称号的孙玉秀。孙玉秀出生于1926年,7岁开始学艺。其曾祖父孙宝中早年为生计,曾拜师唢呐名手杨佳芳,在三年的苦学和演出中形成刚柔并济、婉转流畅的吹奏风格,为后代唢呐人才地培养与演奏技术地创新奠定扎实基础。孙玉秀后从师于祖父孙余成和父亲孙明伦,并在母亲教诲下,把当地戏曲、民歌小调等灵活运用于唢呐演奏中,具有极强的即兴性,同时精通唢呐哨子的制作手艺。另一位平派代表人物是目前依旧活跃的乐手丁庆华。丁家班在大束镇、邹城市乃至枣庄一带颇有名气。只有初中文化的丁庆华幼年时便学习家传唢呐演奏,虽不识乐谱,也非科班出身,但学习中展现出坚持不懈和乐于创新的精神。丁庆华的吹奏模仿能力强,能形象再现人说话得声音、小孩玩闹声和虫鸟叫声,后期演奏始终充满热情欢乐的气氛,围绕群众喜好选择演出曲目,在当地颇受欢迎。有意思的是,丁庆华能同时吹奏四个唢呐。面对练习时气息短缺,声音晦涩,家人与邻里的不理解,好强的丁庆华到人少的村外练习,在长达两年的不断摸索和尝试中,一曲《喜气洋洋庆丰收》完美展现他扎实的吹奏功力,也显示出他那“艺高人胆大”的创新精神。   时代变迁,平派鼓吹乐的吹奏风格也在悄然改变。但孙玉秀和早期丁庆华的吹奏中,仍展现了平派鼓吹乐基本艺术特征:注重对不同声音地模拟,发音圆润婉转且音量不大,有精巧内敛之感,气息长而稳,控制起来轻松自如。以孙玉秀《集贤宾》为例,曲子以散板节奏开头,引子过后进入四二拍的主体部分,既有三十二分音乐得连续吹奏,又有长达四小节得同音保持,高低音区转换自如,音色统一,唢呐之声含蓄细腻、惟妙惟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