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邵克萍套色木刻风景版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述邵克萍套色木刻风景版画

浅述邵克萍套色木刻风景版画   摘 要:邵克萍是上海版画界的重要人物,青年时期,正值中国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难时期。此时的热血青年拥有着满腔的怒火和爱国激情,他意欲宣泄,寻求突破。在鲁迅的号召下,邵克萍满怀勇气,激流勇进,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的青春全部投入反抗斗争与革命事业,开启了一扇通往艺术人生的大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邵克萍创作了大量建设题材的套色木刻版画,这类版画作品色彩鲜亮,内容丰富,同之前的作品相比,无论是题材上还是画面表现上均有很大的差异。邵克萍一生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战时将刻刀作为武器,强烈抨击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描绘抗战胜利给人民带来的喜悦;在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创作了大量的表现祖国朝气蓬勃地发展的作品,我们从邵克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量作品的题材选择上都可以看出,他对于建设题材的热爱和对于新生活的激情。   关键词:邵克萍 套色木刻 风景 版画   邵克萍是上海版画界的重要人物,青年时期,正值中国被日本帝国s主义侵略的危难时期。此时的热血青年拥有着满腔的怒火和爱国激情,他意欲宣泄,寻求突破。恰逢鲁迅鼓励广大有志的艺术青年发展中国自己的版画,经过他的推波助澜,新兴版画艺术运动浪潮声势逐渐浩大,蓬勃发展。在鲁迅的号召下,邵克萍满怀勇气,激流勇进,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的青春全部投入反抗斗争与革命事业,在这一过程中,他借由此径,开启了一扇通往艺术人生的大门。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邵克萍创作了大量建设题材的套色木刻版画,这类版画作品色彩鲜亮,内容丰富,同之前的作品相比,无论是题材上还是画面表现上均有很大的差异。   对于邵克萍在这一阶段的版画创作,其子邵黎阳先生曾做过这样的描述:“新中国诞生后,从穷困中摆脱出来的老百姓,都有翻身做主人翁的良好感觉。我父亲的这种感受一定很强烈。他在军管会文艺处、华东文化部艺术处美术室、华东美协这些大致属于上海美术家协会前身的美术圈里工作和调动,直至1954年春天,上海美术家协会成立,他开始较长时间在那里工作。心底的安定给他带来莫大好处,这个时期他创作了一批很阳光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多得益于好心情。”正是由于“好心情”,邵克萍的作品逐渐变得色彩鲜亮、构图富有激情。   邵克萍创作于1953年的套色木刻版画《东海涌日》(图1)是一幅描绘海上日出的作品。通过同色系颜色的“近深远浅”将空间推开去。邵黎阳曾这样描述此作品:“此图运用套色的变化,简洁明快地推远了海平面。”   这幅作品与杨涵创作于1956年的套色木刻版画《海防巡逻》(图2)都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表现海景的作品。《海防巡逻》的画面对于空间感也已经有了着重处理,但是颜色运用上是单版单色,并不强调每版颜色的丰富性,并且主要是靠明度差来表现空间感;而更早几年创作的《东海涌日》在色彩表现上则已经具有相当的层次感,空间表现主要借助不同色彩的变化来表现。   1954年创作的《田野》(图3)是邵克萍50年代的一幅代表作。表现了在农村的田野里,劳动人民挽起裤脚和袖口,辛勤插秧的场景。画面上表现了蓝天白云、小河、水车以及水生植物等风景内容,风格清新,节奏轻快,充满了轻盈、清新感,是很难得的佳作。邵克萍曾自己解说过这幅作品:“春风吹醒了广阔的苏北平原,郁郁葱葱,蓬蓬勃勃,和煦的阳光,新绿的田野,大风车喜迎春风在蓝天下旋转,引进河水灌溉农田。社员们双手不停地劳动,巧绣大地。春天是忙碌的季节,也是充满希望的季节,人们在和大自然拥抱中振奋精神,投入生产。画家面对这一景色,动情地刻画下各具特色的景象和人物形象,以版画的艺术语言创作的田野,洋溢着农村春忙气色,并给人以审美的观赏。”通过这些文字,他详细地解释了画面内容和创作背景,而在色彩上,整幅作品采用了色彩表现空间的方法,近实远虚,重色集中在主体物和画面近处的水草上,突出了画面主体物。   邵克萍与杨可扬同为上海具有代表性的版画艺术家,社会背景和从艺背景都相似,并且邵克萍与杨可扬从抗战时期以来,长期共事,交往也颇深。作品的选题上也具有相似性,都是以实际生活为出发点,将他们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融入版画创作,但是在画面表现上,邵克萍的作品更加注重空间的处理,而杨可扬的作品,则更加接近中国传统绘画,弱化了空间和光影的表现,更多地以物体的外轮廓来表现。   以邵克萍的《田野》和杨可扬的《木场小景》(图4)为例,这两幅作品分别创作与1954年与1960年。邵克萍的《田野》描绘的是“那时正逢大地回春,大风车随风转动,春忙的农民抽上河水灌溉田地,田野一片郁郁葱葱”的一幅“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景象;而杨可扬的《木场小景》描绘的是他在东北出差期间,“一天在归途中,看到夕阳西下,落日正圆,炊烟徐徐升起,林区伐木工人还在整理堆场”的景象。从画面构图来分析,两幅作品均为横向构图,均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