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甘肃天水文物古建筑楼群消防安全状况剖析
甘肃天水文物古建筑楼群消防安全状况剖析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天水市明清古建筑楼群消防现状,总结当地该类型火灾的发生、发展规律,以期为消防部门解决古建筑楼群火灾隐患提供一些解决思路和科学依据。
关键词:古建筑楼群;火灾危险性分析;概况;特点
中图分类号:X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7-0207-02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人文始祖伏羲及女娲均出生于天水,因此有“羲皇故里”之称。秦安大地湾古人类遗址的挖掘证明,早在78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在这片土地上。天水的建城史,从春秋时代至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
一、天水明清古建筑楼群概况
天水古楼群建筑,分布在天水市秦城区,是天水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现存的古建民居共分为6个片区,占地面积约16公顷。通过有关部门邀请专家小组对古民居建筑群进行的详细普查,最后认定161处院落为明清古民居庭院,并且有了以下结论:天水民居是中国西北地区现存规模较大和保存较好的明清时期的居民院落群,名气较大的有明中宪大夫胡来缙的南宅子、明太常少卿胡忻的北宅子及明清时期当地名门望族的私宅:张氏民居、何家大院、赵家祠堂等。这些庭院建筑大都是砖木结构、设计精巧、布局严谨、古朴典雅。文史专家认为:在中国南、北两大古建筑流派中,天水古建筑的风格兼有北方的粗犷和南方的精巧秀美,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其中的三星巷古建筑群的修建年代至少比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山西平遥古城早数百年,并有专家称这里是“东方木雕的艺术馆”。
二、明清古建筑楼群特点
(1)建成时间长,均为砖木结构,耐火等级低;
(2)除去建筑研究价值,更多的则是历史人文价值;
(3)众多民居为多户人家合居或独门独院;
(4)古民居区院落纵横交错,消防疏散通道狭窄;
(5)古民居居住人群以老龄人为主,建筑位置靠近市中心。
调查发现,天水市城区仍有部分居民世代住在建筑耐火等级低,火灾危险性非常严重的古民居之中,且多以老龄人为主,随时都有发生火灾,造成群死群伤火灾事故的危险。
三、天水明清古建筑楼群存在火灾隐患
分析古建筑楼群存在的火灾隐患,主要为:
1.建筑火灾荷载大,耐火等级低,易发生大面积火灾
明清古建筑楼群绝大多数以砖木结构为主,木材是主要的建筑材料,火灾危险性极大,耐火等级低。这些建筑基本上建设于明清年代,建成时间较长,木质房屋已风化、疏松、断裂,木质十分干燥,没有进行防火分隔。经过多年的干燥,含水量低,质地疏松,这些木材构件具有良好的燃烧和传播火焰的条件。尤其每年秋末冬初,是北方寒冷而干燥的季节,屋顶门窗严实紧密,木材构件遇到火星也可能被点燃,一旦起火,封闭的建筑内部的烟与热不易散发,温度快速积聚,迅速达到轰燃,极易形成大面积燃烧。
2.电线老化、超负荷现象严重,居民私拉乱接临时电气线路问题突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量家用电器设备进入了家庭,致使用电量增大,这些建筑由于建造时间比较早,且世代居住,原有配置的电线多为铝芯线,电力负荷较小,已经不能满足居民现在生活的需要。有些居民违章私拉乱接临时电线,使电线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存在火灾隐患。这些古建筑内部电线绝缘层已老化开裂,多处电闸有因电线超负荷、短路、放弧的痕迹,隐患问题非常严重。目前此类古建筑大多仍为私宅,不能进行正常的维修保养,使电气造成的火灾隐患整改不能落实。这些问题也是发生电气火灾的主要致灾因素。
3.私搭乱建违章建筑,占用、堵塞消防通道严重
调查中发现,古建筑楼群成片连接,往往一个院落内住户为几家,有些住户在院落内用可燃物随意搭建厨房和储藏室,占用或堵塞疏散通道。检查中还发现,有些居民住户在原来住户之间的过道中私搭乱盖违章建筑,占用消防通道,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秦州区务农巷大院落被各住户分隔为若干小院落,过道则被有些住户用可燃纤维搭建储藏室,存放生活杂品,致使原来的疏散通道被堵。一旦发生火灾,严重影响群众安全疏散和消防车通行,给火灾扑救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4.消防设施缺乏,消防水源严重不足
除全国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检查中发现其他古建筑楼群基本未配备任何灭火设施,只有生活用水,无市政消火栓,距离市政水源也比较远,有的即使附近原来建有消火栓,也因压力不足而无法正常使用。这些古建筑一旦发生火灾,很难在火灾初期阶段将其控制消灭。
5.居民群众缺乏必要的消防安全常识,自救逃生能力差
古建筑楼群居住处居民大多文化素质较低,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私拉乱接临时电线,用铜丝代替保险丝,私搭乱盖违章建筑,占用堵塞消防通道,在炉灶周围堆放可燃杂物,躺在床上吸烟等现象比较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