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宋使行程录初析辽代风俗.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由宋使行程录初析辽代风俗

由宋使行程录初析辽代风俗   摘 要:出使行程录是宋代使臣出使归来后,要向朝廷上呈的一份奏文。《使契丹图抄》又名《熙宁使虏图抄》,它是沈括在使辽谈判沿途过程中的考察记录。出使行程录记载了出使途经地点、沿途路线、地形、里程、出使国家的典章制度、乡风民俗和双方就具体问题的交涉过程等。这些行程录可以作为研究辽代风俗的重要素材。文章从《熙宁使虏图抄》等宋使行程录出发,进一步了解契丹人生产生活和衣食住行的风俗。   关键词:出使行程录 《熙宁使虏图抄》 契丹风俗   澶渊之盟后宋辽使节来往频繁,两国交往不断加深。在典章文物、饮食服玩方面,契丹?M习汉风。契丹身居大漠,横跨辽东,占据全燕数十郡之雄,东服高丽,西臣元昊,自五代迄今,垂百余年,与中原抗衡,日益昌盛。在使节交往过程中,有许多语录流传下来。本文旨在从宋使行程录着手,探讨辽代风俗以及对中原文化的学习。   谈到辽代对中原文化的学习,钱彦远认为:“古者夷狄言语衣服与中国不同,其来也,不过驱老弱、掠蓄产而已。今契丹据山后诸镇,元昊盗灵、武、银、夏,衣冠车服、子女玉帛,莫不有之。”[2](P3844)契丹对于中原文化的学习也是一个过程。他们侵犯中原时,由之前的驱逐百姓、抢夺畜产品到之后的衣冠车服,这说明契丹更加注重对中原先进文化的学习。苏轼也认为:“契丹自五代南侵,乘石晋之乱,奄至京邑。睹中原之富丽、庙社宫阙之壮丽而悦之,知不可留也,故归而窃习焉。山前诸郡,既为所并,则中国士大夫有立其朝者矣。故其朝廷之仪,百官之号,文武选举之法,都邑郡县之制,以至于衣服饮食,皆杂取中国之象。”[3](P287)由此可见,契丹最终被中原较高的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契丹亲眼目睹了中原的富丽、庙社宫阙之壮丽,回去之后开始学习。但是契丹在学习中原文化礼仪之时,也保留了部分自己民族的习俗。辽道宗时出使辽朝的陆佃也提到:“辽人虽外窥中国礼仪,然实安于夷狄之俗。”[4](P196)由此可见,他们是有保留的借鉴。   说到宋使行程录,沈括的《使契丹图抄》就是在出使过程中的沿途记录,又名《熙宁使虏图抄》。[1]今存《永乐大典》本《图抄》,有王民信《沈括熙宁使虏图抄笺证》和贾敬颜《〈熙宁使契丹图抄〉疏证稿》可供参考。它是沈括在宋神宗熙宁八年使辽谈判沿途过程的考察记录。其中记录了沈括出使途经地点、沿途路线、地形、里程,出使国家的典章制度、乡风民俗以及双方就具体问题的交涉过程等。其行程录除了沿途相关的地理山川的记录外,也不乏对沿途民风民俗的记录。《宋史?沈括传》:“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迂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5](P10655)沈括归来后,将沿途所经“山川之夷险、远近、卑高、纵横之殊,道途之险降、纤屈、南北之变”,一一记下。   沈括的《熙宁使虏图抄》中的记录反映了契丹地区的生产生活情况。相关记录如:“永安地宜畜牧,畜马、牛、羊,草宜荔挺、??耳。”??耳即卷耳,苍耳。卷耳的花期一般在5到8月,果期在7到9月。这种牧草主要生长在北方的高山草地和林缘或丘陵区。由此可见,永安地区以畜牧业为主。沈括在《熙宁使虏图抄》中提到:“四月始稼,七月毕敛。地寒多雨,盛夏重裘。七月陨霜,三月释冻。”契丹地寒,熟期较短。七月已有霜,三月才解冻,这些自然条件制约了辽代部分地区农业的发展。由于寒冷的气候以及近海的条件,契丹大部分地区以畜牧和渔猎为主。王易在《燕北录》中简单记述:“四时捺钵,多于长春州东北三千里就泺甸住坐,夏捺钵多于永安山住坐,秋捺钵多在靴甸住坐。”[6](P287)自辽代以来,“捺钵”本义是指行宫、行营、行帐,后被引申来指称帝王的四季渔猎活动,即所谓的“春水秋山,冬夏捺钵”,合称“四时捺钵”。这种四时捺钵活动,与中原农民一年中根据季节安排的农耕活动类似。他们都是与不同的生产生活环境相互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张舜民这样写道:“北人打围,一岁间各有所处,正月钓鱼海上,于水底钓大鱼。二月、三月放鹘,号海东青,打雁。四月、五月打麋鹿。六月、七月于凉淀处坐。八月、九月打虎豹之类。自此至岁终,如南朝人趁时耕种也。”[7](P126)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在中原农耕地区主要是是春种、夏耘、秋收、冬藏,在辽朝草原游牧地区则是春季钩鱼捕鹅、夏季避暑、秋季入山打猎、冬季违寒,这是北方游牧民族固有的“逐水草迁徙”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表现。苏颂的使辽诗《契丹帐》写道:“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8](P175)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草原游牧民族“逐水草迁徙”的生活方式。   契丹虽以渔猎和畜牧为主,但是在河谷地区,农业较为发达。宋使许亢宗在《行程录》中如是记载:“自显州九十里至兔儿涡……在兔儿涡六十里至梁鱼务(今辽宁黑山东锥子河附近)。离兔儿涡东行,即地势卑下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