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烹饪文化史剖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金华烹饪文化史剖析

金华烹饪文化史剖析   【摘要】金华烹饪文化走过10000多年的发展历程,揭示了金华历史上发达的原始烹饪术。文章从金华烹饪文化的发端、烹饪文化的传承和烹饪风味特色三方面阐述了金华烹饪文化的历史渊源。   【关键词】金华;烹饪文化;历史渊源      一、金华烹饪文化的发端      金华是历代官府治所,建制久远,古称婺州,古属越国地,秦入会稽郡,自三国吴元宝鼎元年(266)置郡始名东阳以来,具有1800多年的历史和灿烂文化。曾经孕育了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婺学、婺州窑、婺商、婺古建筑、婺剧、婺州礼仪习俗、婺烹饪等婺文化。从婺州窑和古墓葬的发掘考古得知,金华浦江上山文化的出现,一只10000年以前的敞口盆见证了古婺州为中国瓷器的主要发祥地。也就是说最原始的烹饪器皿――陶器在婺州大地的出现,作为文明标志的烹饪术始在古婺州土地上诞生,标志着在主食的烹饪方式中煮法逐渐取代烧烤法而成为最重要的烹饪方法。金华上山文化的年代距今约9000~11000年,比河姆渡文化还早了3000年,是我国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也是国内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该遗址还是世界(亚洲稻)稻作和栽培稻的最早起源地之一[1]。在上山遗址出土的夹炭陶标本里,有很多1万年前的稻壳稻叶,其中有野生稻,也有栽培稻。而且遗址中分布着很多密集的大坑,有的深达1米多,除了作为储藏室,这是古人用来烧烤食物的――白天采集野果狩猎,傍晚全家人相依而坐,一起烧烤、聊天,这样的生活,连现代人也要流口水了。告诉我们一万年前婺州先民们就开始吃香喝辣,反映了古婺州历史上的经济繁荣和当时人们较高的生活质量及审美水平,再现了当时人们的民俗、饮食、建筑、艺术等生活形态,述说了古婺州发达的原始烹饪术,开创了远古时代的长江流域原始文化和新石器时代的婺州烹饪文化[2]。      二、金华烹饪文化的传承      (一)金华人文地利人杰,他们是烹饪文化的传承者   金华素有“历史文物之邦、名人荟萃之地、文风鼎盛之城、山青水秀之乡”的盛誉,有“小邹鲁”之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后学得先贤之风范,世代相传而名人辈出。有文坛巨匠、丹青大师、爱国志士、民族英雄、专家学者。如:“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五代诗僧、书画家贯休,宋代抗金名将宗泽,南宋“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吕祖谦、陈亮,金元四大名医之一的朱丹溪,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明清之际东渡扶桑传经授艺、被日本尊为“篆刻之开祖”的东皋心越禅师,清初戏剧家、人称中国莎士比亚的李渔。近现代,有国画大师黄宾虹、张书旗、吴?之、张振铎,新闻学家、一代报人邵飘萍,史学家、教育家何炳松,现代思想家、文学家陈望道,文坛理论家冯雪峰,历史学家吴晗,著名诗人潘漠华、艾青,当代摄影大师郎静山,杰出科学家严济慈、蔡希陶等。特别是南宋的两位烹饪女能手之一婺州浦江人吴氏的《中馈录》和清代兰溪人美食家李渔的《闲情偶寄?饮馔部》等文献把婺州古代的烹饪实践经验系统整理而上升为理论,所述食品极富金华、浦江地方饮食特色,并对各食品都记有烹制方法,对传承婺州烹饪文化产生了久远的影响,此书为我国最早的烹饪专著之一,也是当时最早的菜谱之一,为金华烹饪文化发展打下了基础[3]。他们为金华的经济、政治、文化繁荣作出了卓越的功绩、成就,彪炳于史,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财富。   (二)金华人民崇尚古风,注意饮食善于烹饪   金华人民崇尚古风,从平民到达官富商均十分注意饮食,每逢喜庆节日或亲朋远到,大都盛宴畅饮,聚会尽欢。金华人民善于烹饪,精于美食更是由来已久,自10000年前陶器的发明述说了古婺州发达的原始烹饪术后,到唐朝、五代、宋朝、元代已是鼎盛时期,婺州本帮菜蓬勃发展,逐步形成了地方菜系,尤其是唐宋时期,饮食业旺盛,民间菜肴丰富,烹饪饮食进入理论领域,与行政置名相对应的婺州菜系已然形成,当时已称为“婺菜”。如:用金华皮薄肉嫩的“两头乌”猪为原料制作而成的金华白切肉以及煎豆腐、豆腐羹、山粉肉圆、芋丝等是唐朝时非常流行的地方名菜,是祭神或待客的佳肴,直至今天,仍为金华不少饭店的特色菜肴。唐朝时的婺州蔬菜业相当发达,当时以白萝卜制成的或咸或淡的“萝卜鲞”,即今之萝卜干、萝卜条一类的食品。宋代,吴氏《中馈录》中极具地方特色的“炉焙鸡”、“水腌鱼”、“酒腌虾”等22款菜品,老少咸宜,至今在金华城乡依然十分流行。到了明清,金华肴馔有了长足发展,面食制作工艺十分精湛,金华水牵面、东阳索面,各县的索粉、冷淘等都名声在外。尤其到了清代,以金华火腿为原料制作的火腿菜得到迅猛发展,著名的有“薄片火腿”、“冬瓜火腿”等上百个品种。另据《磐安县志》、明清《金华府志》、《永康县志》以及《孔氏家谱》的记载:早在1130年(南宋建炎四年),婺州的(现金华市)磐安县盘峰乡榉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