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街巷-养正中学研究性学习网.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泉州街巷-养正中学研究性学习网

组员分工 资料搜集: 泉州街巷:蔡舒戎 陈凤铭 刘美 晋江街巷:何瑜冰 吴贵云 安海街巷:卢萍萍 高婷婷 东石街巷:黄佳玲 资料整合: 解说员:蔡诗瑜 阶段性成果 一、进展程度及相关成果 1、梳理:泉州街巷文化历史溯源 2、核心:晋江街巷 1.街巷的由来 2.街巷的变迁过程 3.街巷的特色 二、研究方法:实地考察法和资料索引法 三、相关文字、图片上传博客。 下阶段重心 1.主要研究对象: 泉州老城区街巷(实地考察) 2. 问卷调查 3、资料查询、图片及摄影 泉州街巷 安海街巷 晋江街巷 东石街巷 泉州街巷 历史文化 泉州街巷 新面貌 上世纪初:旧城街道仍旧狭窄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铺设水泥路面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道路向东西开拓 改革开放后:六纵六横格局形成 筑路材质:沙土石板水泥到沥青 配套设施:从无到有再到美 泉州街巷 二十四古巷 中山路上有:水門巷,胭脂巷,金鱼巷,庄府巷,承天巷,花巷,奎霞巷,通政巷,玉犀巷,镇抚巷。 东街和西街路上有:相公巷,金池巷,二郎巷,模范巷,台魁巷,讲武巷,三朝巷,羊公巷,公界巷,公婆巷,南俊巷,孝感巷,桂坛巷,青龙巷。 安海街巷 三里街 三里街,现名中山路,包括中山南路、中山中路、中山北路三段,也就是从南面的海岸边水心亭港古渡头白塔脚算起,经仁福境、石埕街、咸德境、城隍宫、圣殿、兴胜境、寮仔口、型厝几个古境地,直到最北面的龙山寺,全长三里,东西两边还分布着十几条大小巷子:石狮巷、广泉巷、施厝巷、甘蔗巷、楼仔后、下墟巷、吴厝巷、粟仓巷、金厝围、大埕头、馆口巷、枋皮巷、招珍巷、状元巷、顶墟埔等,最窄最短的是用杉木做成的“枋皮巷”,最宽最长的是已拆建成大街的“下墟巷”。 安海街巷 三里街 安海街巷 枋皮巷 枋皮巷因巷子夹在两间店之间,南侧店用枋皮(闽南方言里的“木板”)为墙,所以叫枋皮巷。原来的枋皮巷长4米,宽60厘米,是最窄最短的一条巷子了,可现在,枋皮巷不仅包括这原有的4米长,还延伸至100多米了 安海街巷石狮巷 石狮巷因巷口有一尊石狮子而命名从石狮巷口那尊石獅往里走不远,便能见到一座三开间的精致闽南皇宮起的小院落。這是石獅巷45号,一座富有闽南建筑风格的老房子,雕梁画栋,精美无比。看看那些精致的彩色玻璃,很难想象,這座房子建于1932年。只见入厅大门上写着“暂止飞鸟將数予,频來语燕定新巢”,这大门楹联系章太炎亲笔。而大门两边的墙上镶嵌着四块雕花青石板,上面题刻林森、于右任、杨树庄、丹初等名人撰写的诗文。能得到这么多人的亲笔,這家主人当不简单。   房子最早的主人叫陈清机,爱国商人。安海有一条路叫“清机路”,路名便來自他的名字。 晋江街巷 五店市 传说唐开元年间,泉州设市舶司以后,青阳渐渐成为晋江沿海各地货物集散的一个重要中心地。为了提供行商和肩夫方便,就有五个人在青阳开设了五间店面,从此青阳便有了“五店市”的俗称。 旧时被称为“五店市”的地方,就是现今繁华的晋江大剧院一带,那地点距离蔡厝旧村大约一公里左右。据说旧时青阳有分成顶市和下市,“五店市”就是下市,而蔡厝的“岩前街”就是顶市。 经考《青阳志》曾记载,当时的下市是叫“吴店市”,传说为吴姓族人在此开店而得名“吴店市”。 另外,据了解也有传说当时在那儿开店的店铺,只在下午开店,因而得名叫“午店市”。 晋江街巷 五店市 东石街巷 石菌街   石菌街,位于晋江东石光渺村东面的石菌码头。光渺村,古称石菌村。该街曾经是石菌码头边上盛极一时的商业街。清末至民国时期,店铺林立,人马喧嚣,热闹繁华,是东石远近有名的商贸集散地。解放后,为纪念村中烈士王光渺,才有现在的村名。不过,远近村民还照样称它为“石菌村”。石菌街至今仍保留从清代到民国时期的店铺,约有70余家。三条东西纵贯、宽窄不上两米的旧街巷,还有一条直街相通。店铺两排相向,都是单层,屋顶低矮,店门狭小。 东石街巷 石菌街 * 十字形结构延续千年   “从宋元时期至20世纪初,基本是以现如今的东街西街及中山路所形成的十字形及几十条纵横交错的小巷构成。”泉州文库办公室副主任杨清江介绍说,据文献记载,出于方便管理等需要,唐五代泉州城建成不久,就形成了以街坊为格局的城市结构,如今的东街西街和南街(今中山路)是当时古城主要干道。宋代之后,实行开放式管理,坊墙被拆除,原旧坊墙所在地形成了一条条小街巷,彼时形成的道路交通格局,一直延续至20世纪初,都没有大的改变。  杨清江说,据清乾隆《泉州府志·都里·街巷市厘》记载,当时泉州城内有13条街,45条巷子。但由于早期交通工具主要是轿子、马车、畜力等,因此,道路均较为狭窄。除了主干道和部分巷子为石板路,大部分均为土路。 三里路(中山北路)的花灯铺子 龙山寺 晋江青阳“五店市”传统街巷将打造成“街区博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