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音乐欣赏课通感审美效应剖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职音乐欣赏课通感审美效应剖析

高职音乐欣赏课通感审美效应剖析    【摘 要】将“通感”引入高职音乐欣赏课的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实现音乐欣赏时的“通感审美效应”,使学生能更好地深入理解作品,拓展音乐的审美领域,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从而达到音乐欣赏的目的。    【关键词】高职 音乐欣赏课 通感审美效应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   0153-02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欣赏课是高职院校实施音乐教育的最佳方式,对培养和提高学生音乐审美素质和能力,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的现状不容乐观。与专业音乐教育不同,高职音乐教育是一种普及型教育,其对象是非音乐专业的学生。他们大多来自农村,对音乐知识接触较少,音乐基础较差。由于缺乏音乐学习的连续性,只是凭着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去选修音乐欣赏课,开课初期往往热情高涨,可时间一长,随着一些较抽象的音乐专业知识的出现,他们的学习兴趣便有所减退,无法达到开设音乐欣赏课的真正目的。在高职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如能把音乐欣赏中的心理因素与教学手段相结合,将“通感”这一独特的文学修辞手法引入高职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之中,让音乐这种极为抽象的听觉艺术与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的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引导学生实现音乐欣赏时的“通感审美效应”,将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深入理解作品,拓展音乐审美领域,提高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从而达到音乐欣赏课学习目标。    一、将“通感”引入音乐欣赏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是一种感觉的交叉转移和融合的现象,在心理学中又称“联觉”。音乐是以声音为物质媒介,表现人的主观情感,主要作用于人的听觉,是一门“听”的艺术。千百年的音乐审美实践表明,人们从音乐中获得的审美体验,绝不仅仅是靠“听觉”感受。早在公元前4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郑国人列御寇在《列子?汤问》中就有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的琴声唤起了钟子期的视觉通感,触发了视、听的多觉形象,在音乐中感受到了高山的巍峨和江河的浩瀚。作为印象派代表的作曲大师德彪西,他的作品就十分讲究色彩感觉。在他的《月光》、《水中倒影》、《大海》和《焰火》等作品中,作曲家以其天才的构思和独到的笔触,展示出奇妙的光影和五光十色的色彩视觉效果。在音乐中,我们借助“通感”,发挥想象,“听声类形,以耳为目,耳中见色,眼里闻声”。“通感”成为了音乐创作与音乐欣赏中不可或缺的美学和心理学基础,这并不是人们不切实际的奇思异想,而是符合人的音乐审美心理活动规律的。钱钟书先生在《通感》一文中写道:“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身等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正是通感的这种特性,成为将通感引入音乐欣赏教学过程的理论依据。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融合各种艺术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官,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高职音乐欣赏课“通感审美效应”的实现    “通感审美效应”是指艺术创作与艺术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者挪移的心理现象,将听觉转化为视觉、触觉、嗅觉和味觉。这种感觉的交叉转移融合现象,频繁出现于音乐欣赏的过程当中。    (一)视觉移借的通感效应    与绘画离不开色彩一样,音乐中音色、旋律、和声、节奏、调性、音区等,都能与各种色彩联系起来。奔放、喜庆的音乐是热情的红色;轻盈欢快的音乐是活泼明亮的黄色;清新优美的音乐是生命的绿色;宁静雅致的音乐是深邃的蓝色;神秘迷幻的音乐是高贵华丽的紫色;庄严肃穆的音乐是圣洁的白色;悲伤沉痛的音乐是庄重沉稳的黑色……牛顿在研究色谱的同时还得出一个有趣的假设,他认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恰好相当于C、D、E、F、G、A、B七个音。有许多音乐家则把音色与颜色相比拟:弦乐、人声――黑色;铜管、鼓――红色;长笛――绿色;竖琴――蓝色;双簧管――黄色;单簧管――玫瑰色;小提琴――紫色。音色与颜色同样能给人以明朗、鲜明、温暖、暗淡等感觉。如普罗科菲耶夫交响组曲《冬日的篝火》第四乐章《篝火》,作曲家就利用了弦乐(黑色)和大鼓(红色)的音色描绘了风声呼呼、篝火熊熊的景象。在音乐家的眼中,不仅每个音都有自己的颜色,每个调的也有自己的色彩:C大调红色或白色、D大调黄色、E大调浅蓝色、F大调绿色、G大调亮黄色、bA大调紫色、A大调玫瑰色、B大调铁灰色,大调式明朗,小调式暗淡,等等。通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