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悲剧大团圆结局探因.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元杂剧悲剧大团圆结局探因

元杂剧悲剧大团圆结局探因   摘 要:“大团圆”的喜剧结局是中国古典悲剧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元杂剧悲剧也不例外。本文分析了元杂剧悲剧“大团圆”结局的原因有四个:古代阴阳气论的影响,佛教因果报应思想的影响,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和元代社会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元杂剧悲剧 “大团圆”结局 原因      “大团圆”的喜剧结局是中国古典悲剧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元杂剧悲剧也不例外。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一书中说:“仅仅元代(即不到一百年间)就有五百多部剧作,但其中没有一部可以真正算得悲剧。”这句话正是针对元杂剧悲剧的“大团圆”结局这一特点提出的。在元杂剧的悲剧作品中,无论主人公遭受到多大的苦难和不幸,总会转到善恶惩报、悲欢离合的双重结构――即“大团圆”结局,如《赵氏孤儿》的孤儿报仇,《窦娥冤》的伸冤昭雪,《汉宫秋》的“团圆梦境”,《梧桐雨》的“天宫相见”等等。可以说,“大团圆”是元杂剧悲剧特有的一种情节结构。   这里所说的“大团圆”结局,并不等于状元及第、夫荣妻贵,它主要还是侧重于善恶的赏罚,给人以乐观和希望,相信正义、善良、美好的事物必定战胜假、恶、丑的事物,减轻观众的一些悲哀,所谓“圆满”、“如愿”的终局。   “大团圆”结局的实质是结局之外的结局,是在“绝对的悲剧”谢幕之后才上演的一幕幻想剧。从结构上看,它是一种游离于作品主体故事之外的附加物,主体部分通过对主人公痛苦、灭亡的悲剧性命运的描写,传达出来的是深沉凄怆的悲感,这种“大团圆”的“尾巴”,明显地有作者受到某种外力的牵引而有意画蛇添足的痕迹。例如,《窦娥冤》中第四折恶人被惩的结局并不是情节的必然发展,而是剧作者和观众愿望的表现,删去该部分,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都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反而更深化了主题,强化了悲剧意蕴。   那么,元杂剧悲剧作者为什么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之后,又要加上一个“欢乐的尾巴”?为什么会那么热衷于“始于悲者终于欢”的“大团圆”模式呢?下面略做分析:      一、古代阴阳气论的影响      我国古人在认识和掌握世界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气”。《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说:   臣积考《太始元天册》文曰:“大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驰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在浩渺无垠、广阔无边的宇宙中,充满着具有生化力的元气,它是世界的始基,万物的本源,一切有形之体皆依赖于它而生成。《老子》四十二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书经?蔡传》所言:“阴阳以言气,道乃阴阳之理,恒而不变者也。”在他们看来,人之生死,如同春夏秋冬的更换,是“气”运动的结果。因此,生不足喜,死亦不足悲。在他们眼里,天、地与人都是由同一物质――“气”构成的,三者虽不同形状,但其实质是一样的。因此,天能知人意,地能明人心。窦娥含冤负屈,临死前发下三桩誓愿,众人虽不信,但天地终应验;杨贵妃与唐明皇的爱情,在当时动乱的现实中无法继续,赐死后,贵妃化为神仙,与玄宗皇帝团聚天宫。在作家笔下,主人公死后的思想与行为,与活着的时候没什么不同,好象只是换了个地方而已。万物由阴阳起,经过阴与阳的变易,最后又回归于阴气和阳气,这是人们思维的基础。因此,作家让其主人公死,是“死”在形体上的消失,其灵魂(也就是“气”)是不会死的,它又回到了生命的本体。一悲一喜、苦乐相生的“大团圆”结局,能使阴阳二气处于和谐平衡的状态,对缓和观众的强烈情绪更为有利。因此,“大团圆”悲剧结局是在我国这样一个特殊的文化传统中形成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现象。元杂剧悲剧这种无往而不在的圆满之美,正是剧作家为无意识的创作冲动即“气”所俘虏的结果。      二、佛教因果报应思想的影响      元杂剧悲剧“大团圆”结局有一种复仇式结局,往往和鬼魂显示异迹、英灵受天帝之封、奸佞地狱受罚等因果报应的情节结合在一起。这些情节,是受佛教因果报应思想的影响。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和信奉,佛教在中国古代比较盛行。佛教理论本身就存在着因果报应的思想,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侣和信奉者更把佛教的因果报应,和中国本来的天帝、鬼神观念结合起来,把因果学说演绎到各个方面。而行善得好报、作恶受殃罚的思想既符合广人民的愿望,又契合统治者要以教化人民作为戏剧创作的基本目的;让正直、善良、忠贞的人们,以大团圆结局,容易为观众所接受,还可以加强这种教化的力量;否则,好人没有好的结局,坏人没有坏的下场,就没法起到劝善惩恶的目的。因此,元剧作者为了教化而运用因果报应的“大团圆”结局。   例如《窦娥冤》的平反昭雪,《赵氏孤儿》的孤儿报仇,都通过一系列激烈的悲剧冲突,鲜明地昭示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三、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