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元大都多族士人圈互动与元代清和诗风.docVIP

元大都多族士人圈互动与元代清和诗风.doc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元大都多族士人圈互动与元代清和诗风

元大都多族士人圈互动与元代清和诗风   内容提要 清和诗风是元代主导性诗风。多族士人圈的形成及其文学活动,是元代特有的文学史现象。而元代清和诗风的形成,与多族士人圈中各族诗人的涵化影响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以元大都为中心,考察多族士人圈的互动与诗风的关系。在频繁的文化互动之中,少数民族诗人的尚清诗风被文坛广泛接受认同;汉儒的熏陶浸染,也使得民族诗人涵醇茹和、笔触工润。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促成了诗风的新变。      蒲宏凌《关于元诗》一文中,谈及元诗研究的开拓空间时指出:“可以从中国诗学史的角度来考察元诗的演变,……总结出元诗自身的特点”。元诗的风格体貌是什么呢?长期以来,人们把“雅正”作为元代主导性诗风。但认真研读元代诗歌、诗论,会得出一个大不相同的认识:元代主导诗风并非“雅正”,而是“清和”。   以“清和”还是以“雅正”概括元代诗风,是对元代诗歌价值两种不同性质的评判:以“雅正”评元诗,会认为元诗没有创新,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以“清和”评元诗,是肯定其在唐宋诗之外另标一帜,形成了既不同于唐也不同于宋的元诗特色。元代清和诗风的形成,有着复杂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其中多族诗人的相互影响,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是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拟从多族士人圈的文化互动入手,探讨其对于元代诗歌风貌的影响。      一      论及元代诗风,应当关注诗歌创作主体的新变,那就是非汉族诗人群体的崛起。据统计,元代有作品流传至今的蒙古诗人有二十余人,色目诗人约一百人。这些非汉族诗人并非孤立于以汉族文学家为主体的文坛之外,而是通过师生、同年、同僚、文友、姻戚等为关系纽带,与汉族士子建立起了多种人际关系。多族文士在同一时空、同一文坛进行着相互关联的创作,彼此文化互动频繁,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见的“多族士人圈”。元代多族士人圈的活动,遍及全国各地。而最为活跃、最为集中的,首先是大都,其次是江南。由于篇幅所限,我们选取元大都多族士人圈的文学活动加以考察,来探讨多族诗人之间,当然主要是汉族与非汉族诗人之间的彼此交往、相互浸润对元代清和诗风形成的影响。   元前期,蒙元统治者西征南伐,重匠轻儒,未暇文事。随着元政权的稳固,越来越多的蒙古、色目人息马论道,被汉文化深深吸引。延祜二年(1315)开科取士后,如清人顾嗣立所言:“自科举之兴,诸部子弟,类多感励奋发,以读书稽古为事”。隋唐以来,科举制度下的座主与同年是士人社会政治网络的核心部分。如宋人所说,座主与门生之间“扬揄品目,至于终身;敦尚恩纪,子孙不替”。而同年之间“其情爱相视如兄弟,以至子孙累代莫不为呢比,进相援为显荣,退相累为黜辱”。科举考试,改变了很多蒙古、色目人的人生道路、文化取向,也形成了稳定的师生、同年关系,扩大了多族士人圈的人员范围与民族构成。   元代科举考试官于“有德望文学常选官内选差”,以汉族为大多数,但也不乏非汉族官员。蒙古人阿鲁威、燕赤、定住,色目人赵世延、马祖常、斡玉伦徒、余阙,在元代被视为“汉人”的女真人孛术鲁?、北魏拓跋氏后裔元明善都当过考试官。而所取进士则是维持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大族群均衡的原则。元代科举,少数民族进士的比例和数量都应该是前所未有的,且多族座主及同年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如天历三年(1330),于泰定元年(1324)中举的进士拜谒座主蔡文渊,多族士人“酒肴简洁,谈咏孔洽,探策赋诗”。据萧启庆先生统计:“参与者十四人中,右榜五人,其中雅琥、纳臣为色目人。其他三人族属皆不可考,应为蒙古或色目人。”该科多族进士还在京一同悼念过座师王结。后至元三年(1337),于泰定四年(1327)中举的进士集会大都南城。蒙古人笃列图,色目人俣善著、观音奴参加。会上每人赋诗二首,黄清老作诗道:“曾记南城五尺天,重来携手宴同年”。可见京师同年间关系之融洽。   后至元三年的集会,被誉为“有元一代词人之冠”的诗人萨都刺不在京师,没有参加。萨都刺,字天锡,他的族属问题争议较大,以持回回人者居多。萨都剌也为泰定四年科进士,以科举为机缘,和座主虞集以及多族同年保持着友好往来。元末大诗人杨维桢也在此科中举,杨、萨二人惺惺相惜,经常交流切磋。萨都剌中举后,候补留京至次年(天历元年),期间与杨维桢唱和“宫词”,萨氏《忆驾观春搜》自序中有所记载。杨维桢亦称:“宫词,诗家之大香奁也,不许村学究语。……天历间,余同年萨天锡善为宫词,且索余和什,通和二十章,今存十二章。”(《宫词十二首序》)在元代,诗文大家几乎都写过宫词,而这种题材的盛行与诗艺的提升,看来是与多族士人的学习交往密不可分的。   萨都刺笃于友道,当其同年进士李质(号竹操)亡故之时,“萨都刺君长闽海宪幕,奔往哭之”。捐资下葬,“护其幼子扶柩以归”。还作了挽诗《哭同年进士李竹操经历》,诗中“送君螺水上,呜咽泪沾巾”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