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口簧琴二弦乐器
* 原住民歌謠概說 作者:張禎娟 原住民在清朝時被稱為「土著」,到了日治時期則稱「高砂族」,也有學者稱其為「先住民」;由於其居住區域的不同,又有「生蕃」與「熟蕃」之分,前者指居住在山區的土著族,又稱高山族或山地同胞。而「熟蕃」則指居住在平地與漢民族雜居、喪失原有生活、習俗、形態,即現在大家所聽到的「平埔族」。 原住民簡史 台灣的原住民屬於「南島語系」,與菲律賓原住民有相同的血緣。 高山原住民包括泰雅、賽夏、布農、鄒、魯凱、 排灣、卑南、阿美與達悟等九個族群。 平埔原住民則包括凱達格蘭、噶瑪蘭、道卡斯、 邵族、巴則海、拍瀑拉、巴布薩、貓霧、和安雅、 洪雅與西拉雅族。 原住民族群 原住民分佈圖 一、清代 1.黃叔璥《台海使差錄》之卷五至七〈番俗六考〉1722 2.六十七《番社采風圖考》1747 「賽戲」的狀況。 3.朱仕玠《小琉球漫志》1766 描述平埔族「演戲」的情形,極像漢族民間歌舞小戲。 4.陳夢林《諸羅縣志》1724 其中一段是描寫早期杵歌。 二、日治時期 日籍人類學者伊能嘉矩、田邊尚雄、移川子之藏、佐藤文一、淺井惠倫 台籍音樂家張福興,皆有關於台灣原住民族群音樂之採集、研究專書及譜。 平埔族音樂文獻 一、日治時期 1.《番族調查報告書》臨時舊慣調查會編,共8冊1913-1921 2.田邊尚雄《第一音樂紀行》1923 3.一條慎三郎 1925 4.竹中重雄 1937-1938 5.黑澤隆朝《台灣高砂族的音樂》 1973 6.鈴木作太郎《台灣番族研究》 1932 7.左藤文一 1936 二、戰後 1.史惟亮「中國青年圖書館」、「民歌採集運動」1966 2.史惟亮、許常惠、范寄韻、 、陳書中「中國民族音樂研究中心」 高山族音樂文獻 原住民的音樂與傳統祭典以及生命禮俗,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以歌謠 為主、器樂為輔,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承。由於各族間的歌謠係獨立發展 ,因此無法以時間先後來說明所有原住民的歌謠。但若以歌詞內容來區分 ,原住民歌謠大致可分為四大類: (一)勞動歌:唱歌的場合包括戰爭、狩獵、農耕、魚撈與勞動(如搗臼歌、 杵歌)等。 (二)生活歌:人生不同階段或場合所唱的歌,有應酬、婚禮、相思、祈禱、 酒宴、新年、訓誡、思慕、咀咒、葬禮、人生觀、遊戲、感情 、看護孩子、童謠、離別等。 (三)儀式歌:在祭典時演唱的祭典歌,包括祭祀祖靈、祭耳歌、祭小米歌、 豐年祭之歌、祭之歌、船祭之歌、祭猿歌、成年禮之歌;禮俗 歌;巫咒歌。 (四)敘事歌:包括祖先傳說歌、頭目故事歌、傳說之歌、讚揚祖先歌 、緬懷祖先歌。 原住民的歌謠 (一)單音歌謠:領唱與和腔、朗誦唱法、 民謠唱法 (二)和聲歌謠:協和音唱法、自然和絃唱法、 自由合唱法 (三)複音歌謠:三度六度平行唱法〈organum、 discantus 、 faux-bourdon〉、 四度平行唱法、輪唱法〈卡農〉、 頑固低音唱法〈ostinato〉 、 自由對位唱法 原住民音樂特徵-歌唱形式 (一)擊樂器:木琴、竹琴、鈴、鼓、樂杵、 口簧琴 (二)絃樂器:弓琴、五絃琴 (三)管樂器:縱笛、橫笛、鼻笛 原住民音樂特徵-常見樂器 在各族群中,簧數從單簧到五簧的口簧琴是最普遍的樂器,其用途甚廣,主要用在男女求愛。除了達悟族外,各族使用口簧琴的情形非常普遍,特別是泰雅族與布農族更是喜歡用口簧琴表達情感。 常見樂器-口簧琴 * *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