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音乐课程融入陕北民歌教学实践与探索.docVIP

地方高校音乐课程融入陕北民歌教学实践与探索.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方高校音乐课程融入陕北民歌教学实践与探索

地方高校音乐课程融入陕北民歌教学实践与探索   【摘要】陕北民歌诞生于黄土高原,是黄土高原人民生活情感的真实表达,在文化领域备受重视。本文从陕北民歌特征出发,对当代高校声乐教学中陕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陕北民歌高校声乐教学传承   基金项目:西安音乐学院产学研项目(基金编号:2016-23-6)。   位于黄河边上的黄土高原,因其独特的地域环境孕育出了高亢、婉转的陕北民歌,广为流传,中国歌坛曾一度刮起了“西北风”。陕北民歌是反映陕北人民生活情感的艺术作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始终保持着自身的质朴活力,陕北民歌是声乐艺术领域的瑰宝。在当代高校声乐教学中,陕北民歌的传承对音乐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陕北民歌的美学特征   1.生活的质朴美。陕北民歌是黄土高原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真实记录,反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风俗礼仪和方言俗语,包括婚恋、嫁娶、祭祀、拜访等生活事件,当地日常生活的酸甜苦辣都在陕北民歌中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了。陕北处于沟壑地区,居民生活水平比较落后,维持生计是当地居民曾经的主要问题。著名的“走西口”就是描写为了生计而离别的场景,将男女之间的离别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陕北民歌的质朴美。陕北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居民改造自然、获得丰收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受的是牛马苦,吃的是猪狗饭”就是其真实的体现,黄河摆渡的辛酸苦、长工的劳动苦,陕北民歌就像讲故事一样,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真切地表达出来。当然,陕北人民豪放、耿直,这种憨厚直爽的性情也在民歌里展现无遗,“捣灶鬼媒人两头扇,我大我妈耳朵软”,将陕北姑娘的直爽、泼辣体现得十分到位。   2.爱情的真挚美。音乐是情感的抒发,陕北民歌也是如此。所以,情感真实动人。陕北民歌中的爱情有甜蜜、有离别、有辛酸,有“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再咋我也不嫌哥哥你穷”的甜蜜蜜,也有“远远?t见好像哥哥你,恨不得长上翅膀飞”的追求和渴望。这种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最挚美,所表达的情感最唯美。因走西口而导致的离别相思也在陕北民歌里得以体现,“擦一根洋火点上个灯,长下个枕头短下个人”的触景生情,这种相思画面感十足。   3.独特性的形式美。陕北民歌的形式美体现在歌词的口语化和句式结构上,歌词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即兴创作的,歌词的口语化能够真实地反映劳动生活。如民歌中常见的“立不定”“照门”都是当地方言。“立不定”是站立不稳的意思,“照门”是留守看家的意思。在发音上,方言与普通话不一样,方言赋予陕北民歌特有的生动和真实,使用方言演唱让整首民歌都具有了民族特色。陕北民歌的形式美还体现在句式结构上,其句式与古代民歌句式基本结构一致,一般采用七言句式。如《哭嫁》中“正月里来就正月正,大花眼眼就两盏灯。”整齐的七言句式,再加上叠字,将陕北方言的音调进行巧妙的柔化,这种句式结构将原本口语化的歌词表现得更为形象生动。在修辞方面,陕北民歌善于运用“赋、比、兴”。“赋”直接将故事的前因后果进行阐述;“比”就是打比方,对事物进行形象的比喻,如信天游中的“雪花花盖房冰打墙,露水夫妻不久长”;“兴”是将两个没有关系的事物进行比较发现共同点,如“河湾里寸草根连着根,穷人和穷人心连着心”,通过“兴”的修辞手法将河草与河草的关系和穷人与穷人的关系凸显出来。   陕北民歌发展及传承的困境   陕北民歌起源于沟壑纵横、环境恶劣的黄土高原,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当地居民用他们的勤劳、善良创造出陕北民歌。陕北民歌发展的第一阶段从20世纪开始,其中的《东方红》《南泥湾》广为流传。这一时期的陕北民歌被郭兰英、王昆等艺术家演绎响彻全国,火热程度不亚于现在的流行歌曲,一直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第二阶段是建国初期,中国艺术代表团参加“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陕北民歌和秧歌作为中国精神在联欢节上大放异彩。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因电影《人生》的走红,《走西口》变得脍炙人口,随之带红了一大批陕北民歌。第四阶段是21世纪初,经济快速发展起来,原生态的陕北民歌再次受到关注,人们从对物质的需求转变为对精神的追求,刮起了一股以原生态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风。   如今,城市和乡村的面貌变化,物质条件的变化,人们的思维、意识和审美也发生了变化,陕北民歌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新的问题。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面朝黄土背朝天已经成为过去式,陕北民歌的诞生场景失去了存在价值,承载的质朴情感失去了共鸣。因此,在情感表达媒介和娱乐的客观功能上,陕北民歌的作用逐渐被弱化。二是多元文化对当地居民的审美冲击,尤其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出现,黄土地上的人们接触了更多的外来娱乐文化,陕北民歌不再是精神娱乐的唯一选择。尤其在年轻一代的音乐审美里,流行音乐占据了绝对优势,民歌成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