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课堂伦理学思考.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构建和谐课堂伦理学思考

构建和谐课堂伦理学思考   摘 要:和谐课堂具有系统整体性、动态平衡性、全面开放性与可持续发展性等特征。它需要以和谐的关系伦理观作为理论支撑。当前对和谐课堂以及和谐关系伦理的探寻有利于实现社会对人才的培养。当然它也要求教师的课堂管理在理念、学生、内容与精神环境等方面实现真正的以人为本、和而不同、情理交融和宽严有度的目标。   关键词:和谐课堂;和谐的关系伦理;和谐课堂的构建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0)11-0017-03      课堂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教师教学改革的主要突破口。当前,伴随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课堂管理水平获得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也面临着一些困境,主要体现在:教师对于实然的课堂管理规律把握有余,而对应然的课堂管理伦理价值重视不足,尤其是由于教师缺乏对于现代课堂教学伦理道德的清晰认识,常使课堂在基本理念、师生关系、教学内容及精神环境管理等方面陷入一种非此即彼的伦理偏执之中。在这样的课堂氛围或环境里,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培养学生健全和谐人格的教学目标也难以实现。扭转当前教师课堂管理中的伦理偏执,使之向和谐的方向发展,是当前教师课堂建构的必然取向。课堂教学伦理能在建构和谐课堂中发挥积极作用,当然承担这一使命的伦理本身也应具有和谐的特征。   一、和谐课堂的内涵及特征   和谐指事物或现象各方面的协调、配合与多样性的统一。在哲学上,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事物最佳的表现形态,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和谐课堂就是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基础上,使课堂中各种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课堂教学生态,进而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与自我完善。和谐课堂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系统整体性   和谐课堂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教学评价等各种要素构成的系统。不仅课堂中师生主体和课堂客观环境构成交互影响的有机整体,而且课堂师生主体之间通过彼此的交互作用,也形成相互适应的有机整体。和谐课堂要求构成的每个要素都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形成整体合力。   2.动态平衡性   和谐课堂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其结构与功能、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具有动态平衡性。这种动态平衡是指课堂主体之间、课堂主体与课堂环境之间以及课堂教学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综合动态平衡。和谐的课堂要求教师优化教学内部环境,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精神交流,以及师生与教学内容之间彼此互动达成能量流动与物质交换,在彼此的信息传递中达到适应、协调与统一。此外,还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优化外部环境,使课堂教学主体的观念跟上时代的发展变化,以提高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3.全面开放性   和谐课堂在教师预先设计和精心安排的基础上,向每个学生开放;教学内容由书本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教学重心由注重教学结果的确定性向注重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开放;教学评价由评价的唯一性向评价的多种可能性开放。   4.可持续发展性   和谐课堂可以实现教学相长。师生在课堂中不仅获得了知识与技能,而且还丰富了自身情感,端正了态度,树立了新的价值观,师生通过提升自己生命的质量与价值促进自身全面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和谐的课堂还要解决好课堂教学与社会环境的矛盾,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个人发展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个人发展不能危害社会的利益,如此才能使个体的持续发展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协调,并齐头并进。   二、和谐的关系伦理:和谐课堂建构的理论支撑   和谐的关系伦理指的是当代伦理学在吸收了哲学“大关系论”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跳出了西方近代科学主义知识体系所开辟的逻辑化与形式化的藩篱后,提出的一种新理论。它不仅仅是对客观公共理性及普遍的伦理规范的维护,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需要来自在个体人格完善基础上的主观意愿与道德自律的内在支持。和谐的关系伦理以客观存在与人的主观思维的矛盾关系为研究对象,它既克服了以往规范伦理的局限,又扭转了德性伦理的偏向,它不再只是单一凸显人的道德生活的某一维度,而是“全面考察道德与利益、德性与规范、理性与感性、私人性与公共性、主观性与客观性等生活关系后,并在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保持必要思想张力的基础上,提出的使之维持动态平衡、学会与各种矛盾共处的”一种理论[1]。和谐的关系向度本身是伦理得以成立的前提,和谐的关系伦理实质就是对关系之网的理论把握。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道德主体面临的伦理问题包括,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以及与其自身的关系等等。只有全面地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够达到一种和谐。而道德主体也恰恰在对主客观矛盾关系的解决中实现了主客观世界的动态平衡和互利共生。   另外,从现实的角度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