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梅戏源头再探讨
黄梅戏源头再探讨
编者按 黄梅戏源头在哪里?这是一个历史悬案。新中国建国之前,黄梅戏不受重视,无人研究其首尾,谈不上什么源头问题。新中国建国之后,黄梅戏脱颖而出,有些研究者备尝辛劳出了专著,对黄梅戏源头虽有分析却没有结论。后来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研究中断,不了了之。故五十多年来,关于黄梅戏的源头呈现出“多元化”的说法,各说个的,倒也相安无事。两年之前,风云突变。有些志书专著相继出现了“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的字样,有些同志认为证据不足而忿忿不平。本刊今年第一期选用了吴福润的《“黄梅戏”起源于湖北纯属误传》和吴功敏的《探寻黄梅戏的源头》两篇文章,引发各方的热烈反映。安徽省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专门在安庆召开了小型座谈会,了解情况,征询意见。与会者认为,很有必要开展黄梅戏源头的再探讨。不论结果如何,不论花落谁家,黄梅戏都是大赢家。因为这对认真继承和正确发展黄梅戏是大有好处的。建议本刊开辟专栏,征求各方各种意见,开展争鸣,以求共识,把黄梅戏艺术再向前推进一步。
这就是本刊开辟这个专栏的由来和宗旨,期望各方朋友赐稿。本刊讲究务实,坚持开放,不论倾向如何,只要持之有据,言之有理,当优先选用!
《黄梅戏艺术》2007年第一期发表了两篇文章:一是吴福润的《“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纯属误传》,一是吴功敏的《探寻黄梅戏的源头》。两篇文章一个主题:对黄梅戏源头进行再探讨。文章都不长,却激起了千层浪。当然,也触动了我这个黄梅戏爱好者。
对此,安徽省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在第一时间作出了反应。5月15日在安庆邀集部分黄梅戏研究者,就黄梅戏源头进行了再探讨。安庆市文化局、文联和有关媒体非常重视。来自安庆、池州、怀宁、岳西等地的朋友侃侃而谈,足足“争鸣”了两个下午,犹未尽兴。大家认为,新中国之初,黄梅戏冉冉兴起,关于黄梅戏的研究工作也得到了关注。班友书、王兆乾、陆洪非、卜炎等可说是杰出的先行者,他们分别深入黄梅戏流行地区,爬山涉水,走村串户,拜访老艺人,查阅老资料,记录老唱腔,分别从音乐和文学的角度,各自写成黄梅戏的专著,这也是研究黄梅戏的最早专著,对黄梅戏艺术的诸多方面都有精辟的论述,但对黄梅戏的源头之说,他们几位都非常谨慎,有的在各自的专著中只是如实地记录了相关传说,虽然对各种传说作了一些分析,但都没有贸然下结论。这给黄梅戏源头的再探讨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大家相约再读书、再考查、再研究,然后写出有说服力的文章来,尽可能地给历史一个交待。
我和水从康同志参加了安庆座谈,感触很深。回来梳理一下,除了感到下结论要慎之又慎,以免误导或讹传之外,又引发了我的一些联想,特整理成文,求教于诸位朋友。
哪座黄梅山是黄梅戏的源头?
黄梅戏的源头一直是个悬案。过去虽有源自“怀宁周围”、“安庆一带”和“湖北黄梅”等等传说,因为皆是传说,大家都没有认真面对。后来由于我们对黄梅戏源头的研究没有重视或者研究滞后,另一方面可能是“黄梅戏”和“黄梅县”的习惯联系,“源于湖北黄梅“的传说逐渐占了上风,甚至为一些专家学者的志书专著所采用,这自然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黄梅戏真的源自湖北黄梅县吗?”这在黄梅戏的从业人员和广大爱好者的意识里都是一个问号,关键是黄梅戏的研究者,特别是安庆一带的从业人员认为此说证据不足,结论下得太早。这时又冒出了一个关键词:“黄梅山”。终于引发了一场迟到的关于黄梅戏源头的再探讨!
问题起自汤金诚的《话说黄梅县与黄梅戏》(载1989年第二期《黄梅戏艺术》)。该文开门见山地说“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县”。理由更简单“戏因县名,县因山名”。并且说明“黄梅县西廿公里有一山曰黄梅山”。这是第一次出现“黄梅山”三个字。开始并未介意。谁也没有想到十八年后的2007年,一位退休的黄梅戏爱好者吴福润写了一篇文章《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纯属误传》,发表在2007年第一期《黄梅戏艺术》杂志上,指出怀宁县也有一座黄梅山,而且明确指出这座黄梅山才是孕育黄梅戏的摇篮。
这一出“黄梅山”的“双包案”,自然闹得沸沸扬扬。对汤金诚先生我不甚了解,黄梅县的黄梅山也未闻其祥。对吴福润先生我倒是有幸见过两面。他就是怀宁县人,从小热爱黄梅戏,至今对黄梅戏的老腔老调,还能哼哼几段。退休之后,受家庭长辈之托,利用乡土之便,收集黄梅戏史料,特别是有关黄梅山的种种情况及变故,试图由此突破,解说黄梅戏的源头。所以写下前文。据他考证:在他家乡附近--怀宁县石镜乡横塘村之南--也有一座黄梅山,在满清中晚期,山上有庙宇,山下有集市;周围人文荟萃,民歌小调盛传;热闹非凡,名气很大。因民歌小调传自黄梅山,故后人又称之谓黄梅调。清末民初,因战火等原因黄梅山逐渐衰败。“以致后来的很多人只知道黄梅调而不知道黄梅山了。”(吴福润文中语)但是,在解放初期,石塘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