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药烈香杜鹃研究概况-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PDF

藏药烈香杜鹃研究概况-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藏药烈香杜鹃研究概况-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104· Chines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on TCM Aug.2012 Vol.19 No.8 藏药烈香杜鹃研究概况 1,2 1 1 1 1 1 张娟红 ,王荣 ,贾正平 ,谢华 ,李茂星 ,张强 1.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药理基地,甘肃 兰州 730050;2.兰州大学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关键词:烈香杜鹃;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综述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2.08.050 中图分类号:R28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2)08-0104-04 烈香杜鹃(Rhododendron anthopogonoides Maxim)为杜鹃 化合物,利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百分含量,其中有效成 花科(Ericaceae)杜鹃花属(Rhododendron L.)植物,野生常绿灌 分苄基丙酮的含量最高,占挥发油成分总量的 52%,该化合物 木,是藏药达里的一种植物来源[1-2],藏语称其为“大勒嘎布”,俗 的活性很强。吕氏等[7]从烈香杜鹃嫩枝和叶提取的挥发油中分 称小叶枇杷、白香柴、鬼枇杷、野枇杷(甘肃)、黄花杜鹃、香柴 离鉴定出10个化合物,以单萜烃、含氧单萜烃、倍半萜、含氧 (青海)。生长于海拔2 700~4 900 m的高山地区,常见于山腰阴 倍半萜为主。董氏等[8]采用GC-MS分析了烈香杜鹃叶挥发油的 坡、灌木丛或林中,主要分布在青海门源、海东、黄南、玉树藏 化学成分,从中已分离出 300 多种化合物并且鉴定了 148 种化 族自治州,以及四川北部、甘肃、陕西、山西、云南等地,资源极 合物,占总油量的 50%,主要为苄基丙酮、α-芹子烯、桧脑等, 其丰富[3]。藏医以烈香杜鹃的花、叶和嫩枝入药。研究表明,烈 其中以苄基丙酮含量最高,达到 11.5%,另有 4-苯基-2-羟基- 香杜鹃根茎部、叶、花都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作用,极具潜在的 丁烯-3、衣兰烯、古巴烯、β-古芸烯、斯巴醇、α-雪松烯氧化 开发价值。笔者现就烈香杜鹃的植物形态、化学成分、药理活性 物等成分属首次报道。胡氏等[9]从烈香杜鹃的茎部提取的挥发 等方面进行系统综述,希冀为烈香杜鹃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油中分离鉴定出 38 个化合物,主要的化学成分是有机酸及其 1 植物形态 酯、烯烃、萜类化合物、醇及甾族化合物等。 烈香杜鹃为野生常绿灌木,高1~2 m;枝直或呈弯曲状,老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烈香杜鹃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以苄基丙 枝灰黑色,树皮片状剥落后呈灰黄色或灰白色;叶互生,软革质; 酮含量最高,这为进一步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叶片卵形或椭圆形,长 2~4 cm,宽 12~20 mm,下面有棕色疏鳞 2.2 黄酮类 片,中脉隆起,全缘;叶柄长2~5 mm,有疏鳞片;顶生头状花序, 除挥发油外,黄酮类化合物是烈香杜鹃的另一主要活性成 有花约10~19朵,花淡黄绿色,有强烈香气;花萼大,长4~5 mm, 分,并且,随着植物化学分离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黄酮类单 不整齐 5 深裂,裂片宽矩圆形,边缘略带半透明膜质有长睫毛, 体化合物被分离出来,用于药理活性的筛选和研究。 淡绿色;花冠筒状,先端 5 浅裂,裂片半圆形,有深灰绿色斑纹,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