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层特征及发展演化研究.docVIP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层特征及发展演化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层特征及发展演化研究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层特征及发展演化研究 1999年海洋地质动态第1端第194期) / 6黄河三角洲地区地层 国家海洋局第—海洋研究所辛春英——一 . p竹 特征及发展演化 国土资源部海洋地质研究所尹延鸿 王 摘要根据黄河三角洲5号桩钻孔的资料探讨1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地层特征,简述 1该区的发展演化历史. 蝴 , 坚丝,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为世界上输抄 量较高的河流之一.据利津站195o年以来 的资料,黄河下游平均年输沙量约为l0亿 t,巨大的输沙量,形成了现今的三角洲.黄 河自形成来,多次改道,曾分别在山东,江 苏等地入海.形成了多个巨大的三角洲.山 东东营一带的黄河三角洲是黄河自1855年 从苏北改道山东,于渤海入海形成的.黄河 的巨大含沙量和快速沉积,造就了大量的土 地资源.研究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地层特征 及其发展演化具有较大的地质意义. 1地层特征 黄河三角洲地区的钻孔资料较多,但多 数钻孔深度较浅,一般50m左右或更浅,较 深的钻孔为数不多.5号桩钻孔岩心长 450m,是该区最长的岩心之一,取心率也较 高,地层的特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不仅能 反映近代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地层特征(尤其 是桩西及5号桩地区的地层特征).而且对 研究黄河三角洲形成以前的地层特征具有 重要的意义.表1是5号桩钻孔岩心的主 一 4一 要地层及岩性特征. 根据表1并结合其它资料分析.上新统 上部是一套红褐色的河湖相沉积,主要岩性 为粉砂质粘土和粘土质粉砂,顶部含有丰富 的钙质结核,反映气候温暖且干燥.下更新 统与上新统的划分界线以高斯正向期中的 马莫斯反投睫事件的起始层位为界. 下更新统仍然是河湖相沉积,粒度变 粗,仍然是粉砂质粘土为主.但夹有细砂 或细砂质粉砂.沉积物的颜色变化明显.与 上新统的红褐色不同,下更新统主要为黄褐 色,它反映了气候及沉积环境的变化.下更 新统与中更新统的界线为松山期与布容期 的界线.年龄距今约为73Ma. 中更新统颜色以灰褐色为主,岩性总体 较下更新统略粗,主要为细砂和粉砂及粘土 质粉砂.仍以河湖相沉积物为主.中更新统 与上更新统的界线是以布容期布莱克事件 的结束为标志.距今约为108ka,, 上更新统沉积物颜色以黄色为主,岩性 自下而上总体由细变粗.下部为粉砂质粘 土,向上逐渐变为粘土质粉砂和细砂质糟 砂,主要为河湖相沉积.但根据邻近的一些 第l期辛春英等:黄河三化研究 表1黄河三角洲5 地层岩性牯土矿袖 1 C日0(%)其它 统层沉积物度(血)颤色M呻Q坤伊划石%ll7/l0(7,lO(A) A粘土质翰砂5黄色506025640.31.12.86 全鲴砂/秸土质 衢B粉砂l3黄色4060.20620.6l22.10 埴 C粉砂质牯土2黄色92.00.01660.31.01584古贝壳碎片 上D细砂质橱砂2黄色62.505065031.15帅 更E牯土质橱砂l8黄色62.00舯720l0.560o 新 统F橱砂质牯土5黄色9200.0鹋0.41040o底都贝壳碎片 细移质粉砂/ 中G34蒉褐色4/809/330S/2.063/住0.2/O.3l帅.81.50,l7.76底部吉贝壳碎片牯土质糟砂 更细砂,牯土质 新H65灰褐色4/7077001/o.31.14.帅上部吉贝壳碎片粉砂 绕 I牯土质橱砂28黄揭色82.5—05/2n76030.413TO上郭古贝壳碎片 珊移质牯土 下J与牯土质橱66黄褐色720—0.5/I565~750l1.0080/1000 种百屏 更橱砂质牯土,34.黄揭色8/42o/t.50.0768021.18O0在260米处见大 新K细砂质粉砂量贝壳碎片 筑翰砂质牯土/黄揭色/ L379/304/2.00.o/1B57202加.61.6/0.740o鲴砂红褐色 M 粉砂质牯土,35红揭色9/525/t . 50.Ol/1.565/460.61.o/2.44.∞,17.∞ 上牯土质蛤砂 衢N静砂旗牯土55红揭色0250.25650.21.85.50见步量冤壳碎片 统 0 #擗质牯土,5l红精邑ln,63ln . 1lO.0椰0.8084.00牯土质糟砂未见底 钻孔分析.该时期有明显的海侵层序,海陆 交互相是该时期的一个特点.上更新统底 界在5号桩钻孔中深度为45m埋深处,顶 界约在20m左右埋深处.上更新统与全新 统的界线为布容期哥篱堡事件层位上部.距 今年代约为n~13ka.当然,近来也有些 学者建议把该界线划在约距今20ka左右. 全新统在5号桩钻孔中厚度约为20r【I 颜色为黄色.下部岩性为粉砂质粘土.主要 为潮坪一浅海一三角洲相沉积.上部主要 为粘土质粉砂,为近代或现代三角洲相沉 积. 2发展演化的探讨 从5号桩钻孔及其它钻孔的资料分析, 在黄河三角地区,自晚上新世以来至晚

文档评论(0)

roven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