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茶文化-ly1

文化与茶科学 酒店管理学院 王蓉 前言 一、开设此门课的目的 二、此课程的主要内容 三、茶文化 1、广义 自然科学:茶叶的栽培、生产、加工、饮用、销售网点、茶馆等 人文科学:茶礼、茶道、茶艺、茶俗、茶政、与茶有关的文学、艺术作品 2、狭义 一、茶树的起源 山茶科山茶属的一个种,学名为:Camellia Sinensis (L.)O. Kuntze 山茶属 中国种 定名者 原产于我国云、贵、川一带的密林之中。 陆羽《茶经》“一之源”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 二、饮茶的起源与演变 1、起源 (1)神农说 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2)西周说 东晋· 常璩《华阳国志· 巴志》 “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丹、漆、荼、蜜…… 皆纳贡之。” (3)秦汉说 西汉· 王褒《僮约》 “烹荼尽具” “武阳买荼” (4)六朝说 《三国志· 韦曜传》“孙皓以茶代酒” “王肃茗饮”——酪奴 “达摩禅定” 2、演变 (1)生吃药用 (2)熟吃当菜 (3)烹煮饮用 (4)冲泡饮用 三、茶名、茶字 荼,汉代以后用于指代茶。 槚,苦荼,本义指高大树木,即乔木型茶树。 荈,古老的茶字,专指茶,意为采摘后期的老茶叶及其制品。 茗,茶芽,指介于早茶与荈之间的不嫩也不老的茶。 茶,中唐时统一。 《开元文字音义》 当今茶字的意义: 1、指茶树 2、指茶树的芽叶 3、指用芽叶加工成的干茶 4、指用干茶沏成的茶汤 第二章 我国茶业的发展 一、秦汉以前: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 战国时期或更早,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 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茶区迅速发展,茶文化初见端倪 1、三国时期 孙皓“密赐苦荈以当酒” “孔明树” 2、两晋时期 政治、经济中心北移至洛阳,饮茶习俗传播到北方豪族。 长江中下游茶区发展,荆巴茶业相提并论 3、南北朝时期 茶叶生产遍及四川、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江苏等省,名山名寺开始种茶。 “以茶养廉 ” 饮茶已不仅仅是为了提神、解渴,开始产生社会功能,成为待客、祭祀的工具,进入了精神领域。 三、隋唐时期:以江浙为中心,茶业日益繁荣,茶文化基本框架形成 隋朝是茶从药用、局部消费、宫廷消费普及为社交饮料的转折点。 大运河的修建为茶业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唐朝我国有了第一部系统阐述茶叶科学知识和生产实践的专著——《茶经》。 陆羽著,共十章,7000余字,分上、中、下三卷。 标志着我国的传统茶学得以建立,同时也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的基本框架构建完成。 茶圣陆羽 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是个弃婴,被竟陵龙盖寺的住持智积禅师发现,并带回寺中抚养。因无名字,乃以《周易》卜卦取名,卜得“渐”卦,其爻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遂以“陆”为姓,“羽”为名,“鸿渐”为字。 卷上: 一之源,详细介绍了茶的起源、茶名、形态、产地、栽培、品质及功效等; 二之具,介绍了采茶、制茶用具的名称、材料、大小规格和使用方法; 三之造,具体说明茶叶的采摘标准、采摘时间和制茶工艺、产品分级。 卷中: 四之器,详细介绍了陆羽亲自设计制作的25种煮茶和饮茶的器具的名称、形状、大小、用材、制造方法等。 卷下: 五之煮,论述了煮茶的方法,提出了煎茶法,并对水的品质发表了见解; 六之饮,介绍了饮茶的历史沿革,讨论了饮茶的方法; 七之事,介绍了与茶叶有关的40多位历史人物和45种文献; 八之出,把当时全国主要茶产地划分为八大茶区,并对各茶区的茶叶品质作了分级; 九之略,说明了在特殊条件下从事茶事活动时可以简化省略的采制用具、制茶工序和饮茶器具; 十之图,把茶经的内容眷于白绢之上,张挂于座侧,以指导茶事活动。 唐代茶文化的特点: (1)确定了以煎茶法为核心的一整套茶艺技术,强调了艺茶的美学、意境和氛围。 (2)将人的精神与茶事相结合,强调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注重人茶合一。 (3)奠定了将茶事活动与儒、道、佛思想文化相结合的中国茶道精神基本框架。 (4)将茶道精神与自然山水相联系,注重天人合一。 (5)大量茶诗问世。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