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钩虫.ppt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件:钩虫.ppt

* 钩虫(hookworm) 寄生人体钩虫主要有两种即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ale)简称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 americanus)简称美洲钩虫。 另外偶可寄生人体的还有锡兰钩口线虫和犬钩口线虫。巴西钩口线虫的幼虫虽可侵入人体,但不能发育为成虫,可引起皮肤幼虫移行症,因皮症呈匍形线状,故称匍形疹。另外还有马来钩口线虫、牛仰口线虫、羊仰口线虫和狭头钩刺线虫也可寄生于人体。 * 一 .形态: ⒈成虫:体长1cm,圆柱形,肉红色,死后灰白色。雄虫末端膨大成交合伞,雌虫尾部末端圆锥形。十二指肠钩虫头部和尾部均向背部弯曲呈“C”形,美洲钩虫头部向背部弯曲,尾部向腹部弯曲成“S”形。 * 板齿 两种钩虫口囊 钩齿 十二指肠钩虫:口囊腹侧缘有两对钩齿, 美洲钩虫:口囊腹侧缘有1对半月形板齿。 * 两种钩虫交合伞 美洲钩虫交合伞 背辐肋 交合刺 * 鉴别要点 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体形 体呈“C”形 呈“s”形 口囊 腹侧前缘有两对钩齿 腹侧前缘有一对板齿 背辐肋 远端分2支,每支再分3小支 基部分2支,每支再分2小支 交合刺 两刺呈长鬃状, 末端分开 一刺末端呈钩状,常包于另一刺的凹槽中 寄生人体两种钩虫成虫的鉴别 * 2.幼虫: 分杆状蚴和丝状蚴,通称钩蚴。 为自由生活期幼虫. * 3.虫卵: 两种钩虫卵形态相似,不易区别。均呈椭圆形,卵壳簿,无色透明,从粪便中刚排出时,卵内细胞数一般2—4个,卵细胞与卵壳之间有明显的空隙。 如便秘患者或粪便放置过久,卵内细胞可不断分裂成多细胞期。 * * 成虫 虫卵 随粪便排出 在适宜条件的土壤中发育,约1~2天 杆状蚴 (两期 ) 丝状蚴 以土壤中细菌及有机物为食, 5-6天后口腔封闭 经皮肤入人体 随血循环到肺泡,移行到小肠 土壤 ♀♂交配 钩虫生活史 在小肠内经第3-4次蜕皮 (自由生活) (感染期蚴虫) (小肠) 二.生活史 自丝状蚴侵入人体皮肤至在人体发育为成虫产卵一般约需5-7周。 成虫在人体寿命:3年左右。 经第1-2次蜕皮 * 生活史要点: ⒈属直接发育型,不需要中间宿主。 发育过程:虫卵→第一期杆状蚴→第二期杆状蚴→丝状蚴→成虫 ⒉虫卵在外界土壤中发育所需要的条件:适宜的温度、湿度、隐蔽、含氧充足、疏松的土壤。 ⒊感染期 :丝状蚴或称感染期蚴虫。 * 丝状蚴 ①经皮肤→血液循环→肺泡→ 气管→咽→小肠 ②经口 口腔、食管的粘膜(同上述途径→小肠) 食管→胃→小肠 ③经胎盘:母体内钩蚴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⒋感染方式:   ④母乳感染:有报道在母乳中查见活的美洲钩蚴。 ⑤生食转续宿主肉:动物实验提示,猪、犬等动物可作为钩虫的转续宿主,人若生食这些动物肉类也有感染的可能。 *   ⒌丝状蚴活动特点:生活在1~6cm深的土壤表层。   有聚集性、向温性、向湿性和向上性 。幼虫可借助覆盖体表水膜的表面张力,沿植物茎或草枝向上爬行最高可达22cm左右。  ⒍侵入人体方式:当接触人体皮肤后,受体温刺激,其活动力显著增强。依靠机械性的穿刺运动及酶的化学作用,经毛囊、汗腺开口或皮肤破损处主动侵入人体(时间约需30分钟至1小时)。 迁延移性(persisting migrans) : 研究发现十二指肠钩虫,部分幼虫在进入小肠前,可滞留于某些组织中,斩停发育最长可达253天,当受到某些因素刺激后,才陆续到达小肠发育为成虫. * 三.致病:致病作用相似,成虫、幼虫对人体均可造成损害,但十二指肠钩虫比美洲钩虫危害大: 十二指肠钩虫 ①引起皮炎多见 ②成虫导致的贫血较严重 ③是婴幼儿钩虫病的主要虫种 人体感染钩虫后是否出现临床症状,与感染的虫数、机体的健康状况、营养条件及免疫力有密切关系。 有些人感染钩虫后,虽粪检虫卵阳性,但无临床症状,称为钩虫感染,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者,称钩虫病。 * 1.幼虫致病: ①钩虫性皮炎(俗称“粪毒”或“地痒疹”): 部位:在钩蚴侵入处皮肤,多见于手指、足趾间薄嫩处,因赤手赤足下地与泥土接触。 丝状蚴钻入皮肤后数分钟至1小时后,局部皮肤即有针刺、奇痒和烧灼感,进而出现小出血点、丘疹或小庖疹,1-2日内成为水泡,搔破后有浅黄色液体流出,最后结痂、脱皮自愈。若有继发感染,水泡可转为脓疱。 病程2-3周,亦可长达1-2月。 * ②呼吸道症状: 感染后3~5 日,

文档评论(0)

iua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