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分配正义蕴含着的两个抽象原则.doc

论分配正义蕴含着的两个抽象原则.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分配正义蕴含着的两个抽象原则.doc

论分配正义蕴含着的两个抽象原则 【 】分配正义蕴含着两个不同的原则:回馈正义与平等正义。回馈正 义以个人的付出与回报相关联为基础,平等正义以忽略个人的付出满足其基本 需要为基础。从回馈正义的角度来看,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激进批判理论的 批判、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不是针对其抽象的原则,而是论证在现实的资本 主义经济关系中,抽象的原则走向其自身的反面;从平等正义的角度来看,马 克思在其晚年从理论上讨论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应该由回 馈正义向平等正义过渡。然而,现实的情况更加复杂,中国的社会改革实践从 现实层面彰显了诸多需要从理论上给予解答的问题。 分配正义可区分为回馈正义与平等正义。回馈正义顾名思义也就是回报正 义,涉及劳动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与其活动结果正和关的判断,多劳多得、少劳 少得、不劳不得是对它的通俗理解;平等正义被人们分別地从起点、程序、结果 等不同方面来理解,主要涉及人的基本需要应该满足。从起点和程序方面来理解 的平等正义,与回馈正义相辅相成,而从结果方面来理解的平等正义,是对回馈 正义结果的一种矫正。 马克思与自由主义的分歧,并非产生于对回馈正义原则的不同理解,而是产 生于对回馈正义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以悖论方式的存在的不同认识。回馈正义是自 由主义理论的立论基础,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论证了其经济 模式对这一立论棊础的颠覆。与这一批判思路相一致,马克思将问题的解决路径 寄望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在晚年进一步讨论了在变革了的生产关系框 架中回馈正义与平等正义的关系问题。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与自由主义左翼在平等正义的理念上具有一定的 共鸣,在他们那里存在着两种倾向:第一,与马克思有所不同的是,有相当一部 分国外左翼学者重新将解决问题的思路聚焦于政治哲学领域的道德批判;第二, 忽略或荞并没有对20世纪末社会主义的广泛挫折和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 给予理论上的足够重视。这为当代马克思哲学思想研究留下了很多有待思考和发 展的空间。 1、回馈正义与社会发展动力机制的正相关性 以个人为本位的回馈正义是自由主义理论的默认基础,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所蕴含着的的动力机制所在,无论是新老自由主义、还是自由主义左右翼对这一 默认基础并没有异议。这一默认基础在简单的商品交换中驱动着人们的生产、经 营活动,在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当劳动力也成为商品并且资本已经形 成时,它仍然驱动着人们的生产、经营活动。但是此时,回馈正义的内容随着劳 动力商品化的出现,己经发生了悄然的变化,贫富分化现象不再是仰赖于自然差 异、个人努力、暴力、偶然机遇等因素,而成为合法程序中资本运行体系的新常 O 在马克思那个时代,一些批判理论家或者为原则与其原则悖论的现象所困 惑,或者寻求一些解决问题的路径,例如,蒲符东尝试着通过所谓的公平工资去 实现分配正义的诉求,这一观点将剥削关系理解为劳资双方在利益博弈中的不均 衡,认为只要工资合理就不存在着剥削,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吋常能够看到类 似的观点。 这一思路并没有从理论上认识到回馈正义原则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中己经以 悖论方式存在着,但是它依然作为主客体对象性关系的原则,以幻想的形式继续 发挥着经济运行动力机制的作用,在被颠覆了内容的虚假表象中依然作为一种意 识形态发挥着其作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唯一尝试从生产方式上论证资本 是通过利润的方式占有着工人劳动的剩余价值而不断积累、发展自身过程的,利 润的终结,也就意味着资本的终结。 当代W外马克思主义学者与自由主义学者有关“正义与平等”悖论的争论,看 起来是在“回馈正义”与“平等正义”两种不同的涵义之间纠结,实际上涉及到的问 题仍然在于如何认识和理解‘‘回馈正义”在资本经济关系屮的现实悖论。 马克思在对蒲鲁东、施蒂纳等人的批判屮,没有将批判的锋芒指向这一默认 基础,而是揭示这一默认基础在现实的经济关系中是如何走向其反面的。在早期 的马克思那里,这体现在他用异化劳动理论来揭示工人的劳动结果被他人占有、 并因而壮大反对自身的力量这一社会异化现象;在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研宄以 后,这体现在他用剩余价值理论来论证异化劳动现象得以发生的路径。与这一批 判思路相一致,马克思没有像其他批判家那样就分配而论分配,而是从生产关系 入手去探索问题的发生和解决问题的路径,希望通过生产关系的变革,以获得回 馈正义的真正实现,即按劳分配。 然而,即使在生产关系发生了变革,生产资料公有取代了私人所有,从而废 除了私人资本对剩余价值的掌控、使用权的条件下,回馈正义借助于按劳分配原 则的实现,也并不意味着平等正义理念的实现。在《哥达纲领批判》屮,马克思 对德国工人党纲的基本观点进行了批判,根据这一观点,在废除生产资料私人占 有的情况下,社会劳动财富能够不折不扣地按照平等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