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人教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教案:古诗文阅读篇:一词多义、特殊句式、通假字.docVIP

2018人教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教案:古诗文阅读篇:一词多义、特殊句式、通假字.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8人教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教案:古诗文阅读篇:一词多义、特殊句式、通假字

一、考试内容与要求 1. 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与常见虚词的词义和用法。 2. 能顺畅地朗读古诗文。 3. 能疏通文意。 4. 能够全面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二、关注以下知识点 1. 通假字 2. 古今异义词 3. 一词多义 4. 词类活用 5. 特殊句式 6. 成语 一、一词多义 在文言文中,一个词往往有若干个意义。这些意义一般互相联系,有一个是本义,其余的是引申义。本义就是词本来的意义;引申义就是指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一个本义可以引申出若干个引申义,这就造成了一词多义的现象。掌握了词的本义,就能够以简驭繁,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如:“杂”的本义是“五彩配合”,引申为“交错”、“错综”,由此又引申为“不纯”,即“多种多样的东西混在一起”。引申义虽然因文而异,但和本义之间必然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如“绝”的本义是“丝断”,其引申义有“声音停止”、“消失”、“死”、“断交”,穿过或横渡河流、沙漠等。这些引申义,无不与本义“丝断”具有内在的联系。 一般来说,引申义的使用频率远比本义高。如“已”的本义是“停止”,但最常见的还是“完成”、“完毕”、“罢休”、“治愈”等引申义。可见,一个词在文言文中常见的用法,往往不是本义,而是其引申义。掌握一词多义的现象,除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加比较,还要勤查有关的字典、词典,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辞海》等。 例如:病①病入膏肓 名词:疾病 ②寡人反取病焉 名词:耻辱 ③未果,寻病终 动词:生病 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形容词:困苦不堪 “病”的原意是“疾病”,引申义是“耻辱”“困苦不堪”它们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这就构成一词多义。 二、通假字 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时候,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一定规律的;但是有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一定的规律,可能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也可能使用一个同音字表示那个意思,这个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在当时,在一般情况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时候也可以使用“惠”来表示,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又例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梦游天姥吟留别》),按照一般的情况,应该写成“裂缺”,但是在古代,也可以使用“列”代替“裂”。于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假字。这个办法一直保存了下来,以致20世纪的孙中山先生也按照这个办法写,如“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黄花冈》)”中,“唱”就是“倡”的通假字。 古人使用通假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原来的字能够代表很多意义。后来为了减轻这个字的负担,便造了一个新字,可是,古书上还是旧字。在后来的人看来,那旧字便是通假字,新字是本字。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版”在那个时候用“板”来表示。“板”可以表示木板,也可以表示印版。后来为了减轻“板”的负担,专门造了一个“版”字表示印版,于是“板”成了“版”的通假字,“版”便是本字。 在多数情况下,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因为通假字就是本字的同音字。可是,由于从古到今,读音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有的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不一致。例如“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通假字“读”代替了本字“逗”。“读”音dú,“逗”音dòu。 这种现象往往是由于“形声字”的关系和字音的相同、相近而产生的,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掌握其规律,就能够更好地理解词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一)“声旁”代替“形声字”。 例如: 1.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一切被废置的事情都兴办起来了。[“具”、代替“俱”,全;都。] 2.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这种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可是吃不饱,气力不够,本身的优点就无法表现在外面。 [“见”代替“现”,表现。] 3. 属予作文以记之。 ——嘱托我写—篇文章来记载这件事。[“属”代替“嘱”,嘱托。] 4.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等他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于是买不到鞋子了。 [“反”代替“返”,返回。] 5.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宫使拿了)半匹的(旧)红绡和一丈的(旧)绫子,拴在牛头上充当一车炭的价钱。[“直”,代替“值”,价钱] 6.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病在皮肤,(是)烫熨(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病)在肠胃,(是)火剂汤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ij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