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持彩练当空舞2011高考文复习训练策略.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巧持彩练当空舞2011高考文复习训练策略

巧持彩练当空舞 2011高考作文复习训练策略 厦门一中 钟 斌 Zhongwenwu@ 第一部分 2010年福建高考作文阅卷情况综述 2010高考硝烟渐散,和往年一样,福建作文题目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今年花胜去年红”, 福建作文题今年首次采用不含明显感情倾向和价值判断的“新材料作文”,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其审题之难度、立意之丰富及评改之不易,引起业内外人士的热烈争论,更为今后的中学作文教学及应考提供了研究价值。 一、概念厘清:新材料作文和旧材料作文的不同 2005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三个镜头”)已经具备了新材料作文的特点,只是当时还没有出现“新材料作文”这个概念。2006年新材料作文正式亮相以来,逐渐取代了1999年才初见雏形、2000年正式登台的话题作文。总结这几年出现的数十道高考新材料作文题的得失,它命制的关键就在于“材料”的选择、加工上。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所给的材料主要有以下若干种: ①叙述一件较为完整的事情; ②引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③引用一段新闻报道或消息; ④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 ⑤一段主题鲜明、道理深刻的论述; ⑥一段或几段突出一个中心的抒情性文字; ⑦揭露社会生活中某一现象的一幅或几幅组合而成的漫画…… 2、要求不同: 过去的作文限定文体,要求全面把握材料,写作时不能抛开材料,甚至在行文中必须引用材料。2005年上海高考作文试题这些限制都没有了,所以有人把这样的材料作文称为新材料作文。 建议 明扣 暗扣 巧扣 3、材料本身也往往不同。 旧的作文材料往往带有较强的感情倾向性和较明确的观点,而新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只是客观陈述现象,基本不带感情倾向,有时甚至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或观点。 新材料作文文体不限的问题 与大多新材料作文一样,虽说文体不限,但今年的福建省作文题目倾向于议论文的写作,超过九成的考生选择了议论性文体写作。记叙类文章少见,优秀记叙文更是凤毛麟角。 二、文以意为主:写好新材料作文第一要义 “文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新材料作文如果立意不准,或文不扣材,离题万里,将满盘皆输,终生遗憾。因此,准确把握材料内涵,正确审题立意,是材料作文的重中之重。新材料作文一般要遵循以下审题原则: 1.全面把握材料,明确写作范围; 2.选择一个角度,提炼中心; 3.按照“要求”,规范写作 相对于命题作文、旧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而言,新材料材作文更具开放性,更有利于考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 今年福建省的高考作文,要求依据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还在念大学的时候,雅科布?格林与威廉?格林兄弟俩的脑子里一直萦绕着这样一个假设:几百年来,流传在民间的故事或许与人类发展的历史暗藏联系。为此,兄弟俩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共收集整理出八十六个传说,但他们无论如何也找不出这些传说和人类发展史的联系。于是他们把厚厚的笔记往书架上一搁,又开始了其他工作。 后来,一个朋友偶然发现了这本笔记,立刻联系了柏林一家出版社,把这些故事结集出版。这本故事集至今已经再版两万多次,印刷量超过一个亿,曾被四十多个国家翻译成五十多种语言。这本故事集就是世界各国儿童耳熟能详的《格林童话》。 这则材料,说的是一本笔记的遭遇,可分为两个部分。 对材料较好的理解,通常建立在由这份笔记的命运变化而生发的思考。 具体地说,没有“一个朋友”的“发现”,那么笔记难以获得价值,格林兄弟的努力也可能“落空”。因此,“是什么原因导致笔记命运的变化?”是材料中最具发问力的思考点。 落实到具体作文,考生可能将这一思考点概括为“学会换角度看问题”、“价值观与判断的关系”、“伯乐的作用”、“如何打破惯性思维”、 “付出与回报”、“学会欣赏”、“善于发现”、“转换思路的意义”、“直道与弯道”、“垃圾与宝藏”、“实用与审美”、“偶然与必然”等等主题。摘自《评分细则》 要比较透彻地理解这份材料的含义,应该多思考“笔记命运变化”背后的原因以及相关意义。这种原因可以是“人的问题”,如探讨人的眼光、价值、立场、角度,可以是“事的问题”,如“偶然与必然”或“舍弃与收获”的关系。摘自《评分细则》 有些文章,不是从材料的整体出发,不善于抓住“笔记命运变化”这一材料核心点,仅仅抓取材料的局部含义,虽不

文档评论(0)

hhuiws148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02421430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