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急危重护理工作入门
19世纪南丁格尔(F. Nightingale)的年代 38个护士,士兵死亡率从42%到2% 20世纪50年代 北欧脊髓灰质炎大流行,“铁肺”----最早的“监护病房” 20世纪60年代 心电示波、电除颤器、人工呼吸机、血透机 20世纪60年代后期 真正的ICU,现代仪器集中 20世纪70年代中期 急危重症国际化、标准化 中国 急救室(抢救室) 20世纪70年代末,从心脏手术后监护病房到专科ICU、综合CCU 20世纪80年代开始,北京、上海等城市急救中心、急诊科和ICU正式成立 第二节 急危重症护理技术的范畴 院外急救 维持生命,防止再损伤;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致残率。 急诊科救护 危重症救护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EMSS) 院外急救、院内急诊科救护、重症监护病房救护和专科救护为一体的急救网络。 急危重症护理培训、管理、科研 院 外 急 救 定义:危重症病人进入医院前的救护 广义:指患者在进入医院前,由救护人员或目击者对其进行必要的急救,以维持基本生命体征或减轻痛苦的医疗活动和行为的总称 狭义:从事专业急救的医务人员在病人到达医院前实施的现场急救、分诊分流、转运、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 院外急救环节 呼救---调度出车---到达现场---现场救治---搬运---途中监护---医院交接病人---返回待命 第三节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一)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组成 1 完善的通讯指挥系统 2 配备足够数量的具有必要救护设备的运输工具 3 配备足够数量的专业救护人员 4 保证临床实践-教学-科研的紧密结合 5 具有完善的规章管理制度 (二)急救医疗服务网络的组成 E M S S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综合院外急救、院内急诊科救护、重症监护病房救护、各专科救护的“生命绿色通道”为一体的急救网络 E M S S 管理 课后练习 用坐标讲解与世界各国的差距 急危重症护理技术 各种气候性灾害和地质灾害 等威胁人类生存……… 案例1:我国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于06年12月20日因突发性心脏病逝世。 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事件… 案例2:我国著名相声大师侯耀文因心源性猝死于07年6月24日逝世。 中国每年800多万人非正常死亡! 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 中国人各种非正常死亡率占世界的70%以上 数据一:8541亿元人民币。汶川地震数据二:80%。每年非正常死亡的人数中可以通过自救互救避免的概率数据三:1%。我国应急知识普及率 急救知识普及率 中国 世界平均 悉尼 巴黎 0% 5% 10% 15% 20% 25% 1% 2% 吉隆坡 拉斯维加斯 5% 8% 13% 25% 拥有急救员证书的“第一反应人”比例 澳大利亚每百人中有1-2名 香港每10人中有1名 新加坡每5人中有1名 美国每3人中有1名 北京正在为每150人拥有1名而努力(新目标为每80人拥有1名) 生命之吻—1968年获普利策新闻摄影奖 1967年7月17日,美国佛罗 里达州线路抢修时,一电工 被电击伤后,不省人事地头朝下栽了下去,另一电工爬 上后立即开始口对口人工 呼吸的抢救。随后,又有 一名电工爬上,他们一起 把伤者背下,背到电杆一半 高的地方,伤者苏醒了,被 救护车运走。 遇到危重伤病员往往只作些简单的照顾护理,对外伤作一些止血、包扎等处理,然后尽快地寻找交通工具将伤病员送到医院急诊室,由医师给予诊断、处理,面对生命奄奄一息的呼吸心跳骤停者,常常是一筹莫展,导致丧失了几分钟、十几分钟最宝贵的“救命的黄金时刻”。 传统的救护 重伤员的搬运 轻则截瘫,重则死亡 “首都高校马拉松挑战赛”,2人猝死,图为北京交大的学生刘红斌。警察面对学生猝死时的无奈与无助。 生命之痛 是指在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新的模式结构下,利用科技进步成果,针对生产、生活环境下发生的危重急症、意外伤害,向公众普及救护知识,使其掌握先进的基本救护理念与技能,成为“第一目击者”,以便能在现场及时、有效地开展救护,从而达到“挽救生命、减轻伤残”的目的,为安全生产、健康生活提供必要的保障。 救护新概念 是护理专业的临床核心课程之一。 是培养高素质、适应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护理人才重要的专业课程。 课程定位 目标体系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获得知识 掌握技能 提高素质 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常见急危重症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