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新发输入性都传染病防治.ppt

  1. 1、本文档共5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其它新发输入性都传染病防治

马尔堡出血热 概述 马尔堡出血热是由马尔堡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伴有严重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传染病,经密切接触传播,传染性强,病死率高,主要经密切接触传播, 即通过接触病死动物和病人的尸体, 以及带毒动物和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等,经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传播。 传染源:病毒在自然界中的储存宿主目前尚不明确,可能是非洲的野生灵长类动物,受病毒感染的动物是重要的传染源,人类在偶然情况下被感染后可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主要的传播途径,即通过接触病死动物和病人的尸体, 以及带毒动物和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等,经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传播。在非洲疫区,因葬礼时接触病人尸体,曾多次引起暴发。通过密切接触也可以造成医院感染和实验室感染。 气溶胶传播 注射传播 性传播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3~9d,较长的可超过2周。临床表现为多系统损害, 以发热、出血症状为主,病情严重。病程为14~16d,死亡病人多于发病后6d一9d死亡。 临床症状 发热及毒血症症状:起病急,发热,多于发病数小时后体温迅速上升至40℃以上,为稽留热或弛张热,伴有畏寒、出汗,持续3~4d后体温下降,但有些病人可于12d~14d再次上升。伴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剧烈头痛及表情淡漠等毒血症症状。 消化系统表现:发病后2d~3d即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严重者可因连续水样便引起脱水。症状可持续周,可有肝功能异常及胰腺炎等。 临床症状 出血:发病后4d~6d开始有出血倾向,表现为鼻、牙龈、结膜和注射部位等皮肤黏膜出血,咳血、呕血、便血、血尿、阴道出血,甚至多脏器出血。严重者可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失血性休克。严重出血是本病最主要的死因。 皮疹:所有病人均可出现麻疹样皮疹,皮肤充血性皮疹是本病特异的临床表现。在发病后5d-7d开始出现红色丘疹,从面部和臀部扩散到四肢和躯干,1d后由小丘疹逐渐融合成片为融合性斑丘疹,不痒。3~4d后,皮疹消退、脱屑。约半数病人有黏膜充血、腋窝淋巴结肿大,软腭出现暗红色黏膜疹。 其它:浅表淋巴结肿大、咽痛、咳嗽、胸痛;少尿、无尿及肾功能衰竭;多数病人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谵妄、昏迷等,心律失常甚至心力衰竭及肝功能障碍等。后期可因病毒持续在精液、泪液和肝脏中存在, 引起睾丸炎、睾丸萎缩等,并成为潜在的传染源。 诊断 流行病学史:近期有疫区逗留史,与感染者或感染动物的接触史。 临床表现:起病急、发热、肌肉酸痛、头痛、咳嗽、胸痛、呕吐、腹痛、腹泻,皮下和结膜有出血点及其他部位出血表现,在躯干和肩部出现紫红色的斑丘疹,少尿、无尿,谵妄、昏迷等。 实验室检查 7.采样 8.病例管理 新疆出血热 概述 新疆出血热又名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是欧亚、非三大洲都有分布的蜱媒自然疫源性病毒疾病。临床表现与其他型出血热相似,惟肾脏的损伤较为轻微。患者入院时多呈重症,病死率一般在25%左右,可以高达50%。 传染源:疫区的绵羊和塔里木兔,山羊、牛、马、骆驼、野兔、狐狸也可能为本病的传染源,急性期病人也是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亚洲璃眼蜱传播,此外,接触带毒的羊血或急性期病人的血液通过皮肤伤口感染人,摄入病毒污染的食物也可感染本病。 临床表现 潜伏期2~10日。起病急骤,寒战、高热、头痛、腰痛、全身痛、口渴、呕吐、面与胸部皮肤潮红、球结膜水肿、软腭和颊粘膜出血点、上胸、腋下、背部有出血点和出血斑、有鼻衄。热程约1周。热退前后出现低血压休克、出血现象,如消化道出血、血尿、子宫出血等,病程约10~14日。无少尿期和多尿期经过。 诊断 流行病学:在流行地区、流行季节有效牧或野外工作史,与羊、兔、牛等或急性期病人接触史、蜱类叮咬史等。 临床表现:有急骤起病、寒战、高热、头痛、腰痛、口渴、呕吐、粘膜和皮肤有出血点,病程中有明显出血现象和(或)低血压休克等。 实验室检查:病毒分离、核酸检测或抗体4倍升高。 6.样本采集 无形体 概述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蜱传疾病。 宿主:白足鼠、红鹿、鼠类、牛和山羊等。 传播媒介:肩突硬蜱、篦子硬蜱等硬蜱。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蜱叮咬传播;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菌动物的血液等体液,也可能会导致传播。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7-14天(平均9天)。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多为持续性高热,可高达40℃以上)、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部分患者伴有咳嗽、咽痛。体格检查可见表情淡漠,相对缓脉,少数病人可有浅表淋巴结肿大及皮疹。可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诊断 流行病学史: 发病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史; 在有蜱活动的丘陵

文档评论(0)

189****682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