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根治中的淮河平原
根治中的淮河平原
淮河是一条发源于桐柏山独流入海的大河,古称四凟之一(即江、淮、河、汉)。它的平原是发育在下蜀粘土台地上升之后,所以,平原上也有些小山和广大的台地面分布着,“淮河三峡”即为例子。干流在凤台寿县之间即穿过霸王山(南)和禹王山(北)的峡山口,宽320米,河沿断裂切过;怀远南的荆山峡,涂山在南,荆山在北,峡宽580米;五河的浮山峡,浮山在南,潼河山在北,峡内平旷,宽1公里以上,为潼河、淮河并流的平原。此峡起束水作用,使上游各河,如浍河、唐河、沱河等下游每积水形成湖泊地形。淮河平原以北岸冲积平原为广大,不少支流发源于黄河南岸,流长水缓,是黄泛地区,南岸平原不多,丘陵近岸,支流急而短,水力资源丰富。淮河下游为广大低平原,即淮、泗、沂、沭交汇地区,淮河本来在这里独流入海,由于黄河夺淮,使今天淮河已转向高邮湖南下,在扬州三江营入长江,另一支由苏北灌溉总渠入黄海。由于上游支流多,有“七十二水归正阳”的谚语;而下游受黄河沙淤,排水不畅,使淮河平原经常有洪、涝、旱、碱为害,和海河平原相似,成为整治的中心问题。方针是上游建水库蓄洪,造林保土,开渠筑堤,利用湖洼蓄水滞洪,疏浚下游,多开支河排洪灌溉,深翻压碱,目前已使一亿三千万亩田地大部解除洪涝威胁。“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古代富庶的情况,重现于今天了。计上游建成佛子岭、梅山、南湾等35座大水库,5,000多座中小水库;中游开挖新汴河、茨淮新河、万福新河、红卫河等;下游更有淮沭新河、新沂河、新沭河、新淮河等排洪入海;使平原防洪、灌溉、航运、发电都有改善,成为我国棉粮产区。
(1)“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明代中叶以前,淮河是一条很好的河流,除了黄河南泛外,基本上是一条排水畅顺河流,淮河口呈喇叭形,潮汐可上溯到盱眙。支流上也有不少湖泊,可成陂塘灌溉,如寿县南面的“芍陂”,周202里,到唐代周长达30里,即早建于前606年到前586年,即今安丰塘,灌田万顷。三国时,邓艾修白水塘(227~289);还有正阳关北鸿郤陂、和青陵陂等都很出名。淮河下游还有分支水道,潮流且由长江倒入淮河,可见当日淮河是一条灌溉方便,交通方便的肥美平原。黄河为患多由各支流分泻入淮,再由淮排入海,故虽有黄泛为患,但对整个河系和淮河平原,没有严重影响。因为象东淝河、西淝河、颖河、涡河都是黄河古汊道,故能迅速排洪,而平时航运之利亦见于宋前文献,汴河两岸为中国商业中心地区,城市林立。直到明代初年还是如此。淮河受灾是明代中叶,黄河集中由泗水一道入淮的结果。
(2)黄河夺淮和洪泽湖的生成
黄河夺淮入海是指1546年后,人为地把黄河引入泗水南流,和淮河一起入海而言。由于黄强淮弱,淮河下游积沙渐高,形成地上河。淮河不再成为一条畅通的水道,而在淮河较低地方,即在淮泗汇口以上的洪泽湖区,首先积水成一湖泊,把宋代以前各小湖连起来,成为洪泽湖。
在泗水未被黄河沙泥淤塞之前,本来也是低洼平原地区。三国时,邓艾在这里建一人工湖叫白水塘,灌田一万二千顷;58~74年,富陵县地也积水成小湖群,称富陵诸湖,西面还有破釜塘等洼地。隋代(605—616年)改破釜塘为洪泽浦(见《元和志》)。唐代仍筑堰屯田,宋开洪泽河(渠)避淮险,明初筑高家堰于捍淮堰旧址,可见当时亦未成湖(1409年)。黄河入泗后,淮河下游渐淤,1487年已有洪泽成湖记录;1552年有在高家堰建闸排湖水记录。
明、清保存大运河运粮北上,不肯把黄河北移,于是淮河下游淤高,洪泽湖不断扩大,成为我国的四大湖之一。而且湖底日益因黄河水沙倒灌而淤高,把淮河下游全塞,以致改由高邮湖区南入长江了。这样,淮河平原两岸便成为洪涝为害之区,各支流下游也形成积水不散洼地,有不少还成为大湖。今天,不少洼地是可以旱季干涸成田的,表示为积水河床所成。兹列表如后:
这样看来,洪泽湖形成只有500多年历史。
(3)淮河两岸的“河成湖”
?
淮河由于下游被黄河所夺,行水近700年,才离去北徙,使淮河改道南入长江,洪泽湖形成。此外,还使淮河两岸平原上产生众多的“河成湖”,这也是淮河平原地形特色。所谓“河成湖”即河道因下游排水不畅,在河道上低处,积水成湖。其次,这种湖多在河道下游,地形则多呈长条状,沿河谷伸展着,第三湖泊在旱季低水时可以变为陆地,因为它水深本来就不大。
淮河主流水流不畅,自然影响流入主流的支流了,所以沿淮河两岸即生成不少水库式的“河成湖”。起初,水流不畅,河道变弯,形成曲流,曲流改道,成为牛角湖。这种河道、废弃河道所成牛角湖多了,就很易在洪水季节连成一起,成一长湖了。如汲河下游的城东湖(即霍东湖,土名湖),洪水期面积800平方公里,水深7米;澧河下游的城西湖(霍西湖,土名澧湖),洪水期面积500平方公里,水深6米,今天可排水开垦250平方公里以上;城东湖且可全部开垦。此外,较大的还有东肥河下游扩大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