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朝阳技术学院补助国内学术及文教团体暨各校教师
PAGE 24
技服表 d:\nsc\nation
朝陽科技大學補助出席國際會議報告
89 年 9 月20日
報告人姓名
董 皇 志
服務系所名稱
※
及 職 稱
朝陽科技大學建築系
講師
會議期間及地點
89年8 月16日至89年8月18日
香港中文大學
本 校 核 定
補 助 文 號
89 年 7 月 19 日
(88)朝 獎 字 第 078 號
會 議 名 稱
(中文) 《繼承與創新--華人建築教育學術研討會》
(英文) Continuity Innovation Chinese Conference on Architecture Education
發 表 論
文 題 目
(中文) 構造性理論應用於技職教育之研究--以建築設計教學為例
(英文) The Study of Tectonic Theory to Technolog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 Case Study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Studio
報告內容應包括下列各項:
一、參加會議經過
二、與會心得
三、建 議
四、攜回資料名稱及內容
五、其 他
※服務系所請註明名稱 附件二
報告內容請另以稿紙書寫工整,俾本校輯印成冊送各相關單位參考應用。
朝陽科技大學出國報告書提要
撰寫時間: 89 年 9 月 20 日
姓 名
董 皇 志
※服務系所名稱
建築系
聯絡電話
(O):04機4369
出生年月日
54 年 2 月 2 日
職 稱
講師
出席國際
會議名稱
《繼承與創新--華人建築教育學術研討會》
Continuity Innovation Chinese Conference on Architecture Education
到達國家
及 地 點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
出 國 期 間
自89 年8月16日 迄 89年8月18日
內
容
提
要
徵文發表『構造性理論應用於技職教育之研究--以建築設計教學為例』,將設計教學的方式由一般的社會人文議題、空間與基地的議題轉而向構造性技術與材料之設計議題。使建築技術之工具性角色轉而有美感經驗的創造力思維,提供一技術與藝術兼顧之教學面向探討。
出 系
席 所
人 審
所 核
屬 意
見
獎 委
助 員
評 會
審 意
見
旅行社之
服務情形
旅行社
名 稱
泰樂旅行社
□優 良 ◎良 好 □尚 可
□差 (原因: )
※服務系所請註明名稱 附件三
《繼承與創新—華人建築教育學術研討會》之與會報告
主 辦 單 位: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
全國高等學校建築學專業指導委員會
會議地點與時間:89年8月16日 至 89年8月18日
報告人:建築系講師 董皇志
參加會議經過
本次會議《繼承與創新—華人建築教育學術研討會》是中國大陸之全國高等學校建築學學科專業指導委員會委由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系主辦,去年度由四川省成都大學主辦,明年度交由新疆烏魯木齊市新疆工學院主辦。由於香港於1997年回歸中國及作為一個海港城市之國際視野,擴而大之成為華人地區之學術研討會,吸引新加坡、台灣、香港、美國夏威夷以及澳洲之建築學者共襄盛舉。於會前半年採取論文摘要審查方式將130篇投稿最後收錄約40篇,台灣除筆者外,另有東海陳格理教授、淡江黃瑞茂教授、實踐劉克峰教授及邀請文化陳錦賜教授與會。
正式會議於八月十六日上午開幕,提早於十五日晚間舉行歡迎晚宴讓與會嘉賓認識暖身,然後開始全程兩日半的活動,包括有四場次主題演講、十二場次之分組宣讀討論、及全國建築系大三學生設計競圖展覽開幕。四場次主題演講分別由瑞士教授Kramel談建築趨勢管理、夏威夷大學葉煒華教授談其現行之高等建築教育學程、新加坡劉太格專家談知識探索與專業實務、以及大陸資深建築師張欽楠談實務心得與教育導向。此外十六日晚間有一場全國大三學生設計競圖比賽展覽於維多利亞港口香港大會堂(City Hall)開幕典禮及結果揭曉頒獎,除可觀摩全國優秀作品之外並極具教育意味。
與會心得
研討會之主旨--建築教育。建築學是一個技術的學習,但是又需要以人文的角度去經營環境,既具備做中學的實務特質,亦要求廣博的知識基礎以涵養創造力的直覺性。在建築教育的立場觀之,技術的學習是可被期待的,然而人文與藝術的涵養更需要時間的積累與可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