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媒体与犯罪的传播.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新媒体与犯罪的传播

从新媒介偶发性传播犯罪谈受众信息批判意识的养成 王蓉晖 徐海华 摘要 在信息化社会里,传媒高度发达,新媒体崛起的同时也成为犯罪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主要通过对犯罪人员的调查,分析了新媒介和犯罪传播、犯罪模仿的内在关系,提出了养成新媒体时代受众的信息评判意识。 关键词 新媒介 犯罪传播 批判意识 Abstract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media communication has been highly developed. New media springs up, meanwhile it becomes one of the main approaches to disseminate crime. This article, after conducting an investigation on criminals, analyzes the inner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 media and crime dissemination as well as crime imitation, and further puts forward to construct a target-audience information evaluation consciousness idea in this new media era. Key words new media crime dissemination aware of criticism 现在,人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社会里,媒介使人们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文化交流,接受教育,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等大众传播媒介已经深入到了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层面。但任何事物都有双重性,大众传播媒介如同“双刃剑”,它在发挥信息、教育、管理、娱乐等正功能的同时,还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功能,其中较为明显的就是加速了犯罪的传播,这无疑会导致犯罪数量的增长和范围的扩大,新媒介的崛起和广泛应用使得这一形势更为严峻。本文主要通过对犯罪人员的调查,分析了新媒介和犯罪传播、模仿的内在关系,提出了构建新媒介时代受众信息的批判意识。 一、新媒介和犯罪传播的关系 新媒体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是指在传统媒体基础上,以最新的科学技术为背景和手段的媒体,主要指跨国卫星广播电视、多频道有线电视、文字音像电子出版物、互联网络和手机等等,本文主要指的是网络媒体和使用网络平台的手机媒体。 犯罪社会学家提出犯罪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学习犯罪的过程可能是对已有犯罪行为方式的有意识的模仿,也可能是已有犯罪方式对人们产生无意识暗示的结果。美国的犯罪学家格拉泽认为犯罪行为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如媒介报道中的犯罪形象会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美国的班都拉指出犯罪行为一个主要的学习方式就是通过大众媒介。事实也证明了有相当的犯罪确实是通过模仿媒介完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系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媒介素养专项课题“新媒体传播失范对犯罪行为的影响研究——兼论公众媒介素养功能对防范犯罪行为的社会意义”的子课题 网络等新媒体拓宽了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传统传播模式的界限,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开放度,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几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受到的受众更多更广泛的欢迎。我们对500个犯罪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478份。在回答“若您从以下几个媒介中任意选择三个媒体”时,手机、电脑和电视占了前三位,其中选择电视的人员有236人,占20%;选择电脑的人员有252人,占21%;选择手机的 人员有294人,占25%。而选择的理由认为“使用便捷”的有204人,占26%;认为“接触容易”的有196人,占25%;认为“信息量大”的有195人,占25%;认为“可信度高”的137人,占17%。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犯罪人员对互联网络、手机等新媒介有着较高程度的认可和接受。而新媒介具有的传播速度快、传播形式多、传播效果显著、传播范围宽广等诸多优势,也使其成为了大众传媒中偶发性传播犯罪的主要途径之一。 二、新媒介偶发性传播犯罪的形式 1. 强化犯罪信息传播效果,诱发犯罪动机 社会学的理论证明,人们服从权威的倾向是普遍存在,暗示者的威望会对暗示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其威望越高,暗示的效果越明显。在我们收回的478份有效问卷调查中,有282人认为“网络中关于犯罪行为的描述是真实可信的”,占调查总人数的59%。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犯罪人员对网络、手机等新媒介传播的信息的信任程度。 媒介由于传播的自由和不受控制,使大量犯罪信息随心所欲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