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本体论视野下的情理中和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PDF

人类学本体论视野下的情理中和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PDF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类学本体论视野下的情理中和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人类学本体论视野下的情理中和说 王柯平 现代美学不仅要研究人类有效劳动的一切形态,而且也要研究人类自身的存在形态, 在此基础上探讨美学对于人类存在质量的可然性启示。本文出于抛砖引玉的真诚目的,试从 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切入,概要性地谈谈情理中和说的相关意义,以便引起有兴趣者的关 注与深入研究。 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 概言之,我在此所说的人类学本体论 (anthropo-ontology),主要关注的是人类的存在形 态(formofhumanbeing)及其存在质量(qualityofhumanbeing)。这里所言的“存在”(being), 涉及人类生命或生存意义上的性质及其追求,因此在现实意义上也可将人类的存在形态视为 人类的生命形态,将其存在质量视为生活质量。当然,“生命”在这里具有本真特性和精神 意味,关乎人在现实世界里如何安顿自身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感知与思想方式。若从美学角度 1 看,这自然会涉及审美智慧。 有的西方学者认为,自黑格尔以来的现代哲学,已经用新的方式改变了我们所理解的知 识根基。在维特根斯坦等人看来,知识根基不再是各种 “命题”(proposition)或 “意见” ① (opinion),而是 “生命形态”(formoflife)。 这与人所用来思考和交流的语言有关,也 与人自身的存在形态和社会情境有涉。应当看到,这个曾被黑格尔等哲学家视为绝对或无限 精神的世界,最终竟然蜕变成一种偶然出现的动物恣意妄为的场所,这个动物实际上转化为 ② 人,创设了自己的自由王国,并将其当作新的发现。 事实上,这个自由王国,既是人之为 人的产物,也是人之为人的场所。至于自由,则是人的 “生命形态”的最高追求。参照康德 的观点,自然向人生成,而人向自由生成,这是追求人生至福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正是 人之为人的完善过程。在此过程中,人或人类可谓“一种独特的存在”(auniquesortofbeing), 可谓 “一种交融着生物过程与能力和文化过程与能力的混血儿或合成物”(ahybriduniting biologicalandculturalprocessesandpowers)。③ 对于人这种“混血儿”,若从生物学角度来看,人在本质上属于自然存在 (naturalbeing) 或肉身存在(physicalbeing),通过物质手段来满足其生理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自 然属性及其存在形态或生命形态;若从文化史的角度看,人在本质上属于社会存在(social being)或精神存在(spiritualbeing),通过人文来造就人性、通过理智来满足其精神需要在 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社会属性及其存在形态或生命形态。若从整合论(holism)的角度来看, 人在本质上是自然与社会、肉身与精神两种存在形态的混合物,要保障和提高其理想的存在 形态或生命形态,既要满足其生理或外在需求,也要满足其精神或内在需求。但要看到,人 在生理与精神两个向度上的存在形态,都是随着生存环境与文化转型进行适当调适和与时俱 进的(gowiththepassageoftime)。 ① LudwigWittgenstein,PhilosophicalInvestigations(Trans.G.E.M.Anscombe,NewYork:MacmillanCompany, 1964),I-241. ② J.Margolis,TheArtsandtheDefinitionoftheHuman: TowardaPhilosophicalAnthropology (Stanford: StanfordUniversityPress,2009),p.24. ③ J.Margolis,TheArtsandtheDefinitionoftheHuman: TowardaPhilosophicalAnthropology,p. 19. 2 值得一提的是,前面所说的 “存在形态”(formofbeing),有别于现象界的 “生活状态” (stateoflife),但前者在一定范围内包裹在后者之中,就好比圣奥古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