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与方法读书会讲稿.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真理与方法读书会讲稿

真理與方法讀書會──第一章 詮釋學概念 by 菀榆 第一節 詮釋學與赫爾默斯 (一) 詞源學意義:赫爾默斯(Hermes) ? 詮釋學(Hermeneutik) ◎ 赫爾默斯:希臘神話中諸神的信使。來往於神人之間,傳遞諸神的消息和指示,並負責 翻譯(語言轉換) 和 解釋(進行疏解),使一種意義關係從陌生世界轉換為熟悉。 ▲昌遠學長:訊息交涉、轉換  ▲詮釋與解釋的問題──素春學姊:混用。凱雯學姊:大陸人用解釋        小結──今人所言則詮釋的概念與範疇大於解釋 ○ 迦達默爾:翻譯這個職業總有某種自由,總以完全理解陌生的語言,而且還以被表達東西本來含義的理解為前提。……重新用語言表達出來。 ○ 故此,古代語文學家都是用翻譯和解釋來定義詮釋學。 ? 就詞源學上的意義來看,翻譯(詮釋)工作著重的是語言轉換,以傳達正確無誤的本來意旨(神意)為前提,未論及理解與預先理解的問題。加達默爾則點出理解、翻譯、解釋的關係有其內在連貫性,交合於語言的實際作用(或運用)。 (二)理解與解釋 ◎ 承前,在赫爾默斯,理解成為翻譯和解釋的前提。簡單的說,詮釋學在古代是一門關於理解與解釋(包括翻譯)的技藝學。 ○ 施萊爾馬赫以來,已經提出理解本身就是解釋,理解必須通過解釋才能實現;理解與解釋是一回事。 ○ 迦達默爾補充:浪漫派認識到理解與解釋的內在統一……理解總是解釋,因而解釋是理解的表現形式。而按照這種觀點,進行解釋的語言和概念同樣也要被認為是理解的一種內在構成要素。 ○ 德國宗教理論家艾柏林(G.Ebeling)考證詮釋學的希臘詞,在古代至少有三種意義指向:1、說或陳述,口頭講說 2、解釋或說明,分析意義 3、翻譯或口譯,轉換語言。不論哪種意義指向,其目的都是帶入理解或促成理解。 ? 理解、解釋、語言、概念是統一不分的詮釋活動,像是一個完整組織在工作中必須相互支援、同時並行。理解不是純然的內在活動或詮釋的前提,它必須藉助語言、概念的運用,對所認識的對象進行解釋;而解釋做為理解的表現形式,同時也是理解的完成。 (三)解釋學與技藝實踐 ◎ 詮釋學Hermeneutic的詞尾ik,一般指實踐與方法,嚴格翻譯,Hermeneutic應是詮釋技藝學。迦達默爾:詮釋學一直被理解為說明和解釋的理論或藝術……與語法學、修辭學和辯證法等藝術門類(artes)建立關係。 ▲ 所謂藝術門類,是強調實踐技藝,與今日所言不同。可以ology、art的概念區分之 ◎ 作為語言轉換和交往實踐的詮釋學,是與古代作為對永恆本質沉思的理論(Theorie)對立的實踐技藝。(表現在實際生活過程之中的活動)?參與與實踐是詮釋學的基本特質 ○ 迦達默爾:詮釋學為語言的一種普遍的中介活動,是一切思想的使節。(轉換、交往而通向理解)……表現一種包容一切的理解的手段,能在各方利益間進行中介(照顧兩方面的意義:過去與現在、作者視域與解釋者視域的融合) (四)詮釋學與應用 ?理解「真理」,服從之而運用於當前情況 ◎ 赫爾默斯是傳達諸神旨意,為必須絕對服從的真理。因此,詮釋學也是一門我們必須把它的要求當作真理和命令一般加以服從的藝術。因它能理解和解釋那種對我們封閉的東西──陌生的話語或他人未曾說出的信念。 ◎ 應用:把普遍的原則、道理或觀點及真理內容,運用於詮釋者當前具體情況,或者說,在普遍真理與詮釋者所面臨的具體情況間進行中介。(轉譯以適用自身的過程) ◎ 詮釋學所說的運用,乃是理解本身必須具有的成分,它從一開始就規定了理解活動。……解釋者不能無視他自己和他自己所處的具體的詮釋學境遇(預先理解;海德格的歷史;迦達默爾的傳統)。如果他想根本理解的話,必須把文本與這種境遇聯繫起來。?聯繫文本與此在境遇所做的根本理解,就是理解到此在的前理解與預先理解,一開始就已經影響了此在的理解。 ▲ 前理解、預先理解,所指到底是否相同?(待原文語境查照) ? 特別在古典文本或宗教經典中,文本中的訊息、意義作為認識對象,其認識過程即是真理(文本真理)的追求過程,具有不可動搖的意向性,然與時並進而改換其語言形式。 ▲「語言形式」的用詞待修正。指的是follow讀者視角。 ◎ 總結: *詮釋學傳統從詞源上至少包含三個要素,即理解、解釋(含翻譯)、應用的統一。三者互不分離,沒有前後之別。解釋就是理解,應用也是理解,理解的本質就是解釋和應用。 *傳統解釋學稱此三者為技巧,即實踐技藝,是一種本身不能由規則保證的判斷力。 *因此詮釋學不如說是一種需要特殊精神(?)所造就的能力或實踐。我們至少要把握它四個方面的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