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促葡萄糖摄取细胞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植物生态学报  2009, 33 (3) 460~468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太白红杉林斑块结构与群落特征 
                                1,2            2              1             1             2 
                      段仁燕  王孝安 黄敏毅 王志高 汪 超 
                     (1 安庆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安徽安庆  246011)         (2 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安  710062) 
     摘 要 根据森林循环理论,  森林群落的动态是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镶嵌系统。通过调查太白山亚高山针叶林带 
     太白红杉(Larix      chinensis)林的结构,  确定出4种斑块阶段(林窗阶段、建立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                              研究了森 
     林斑块动态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变化规律,                    并测定分析了不同斑块类型内光照和温度的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1) 
     群落内不同斑块类型的比例分别是:  林窗阶段40.3 %,                    建立阶段34.0 %,  成熟阶段17.2%,         退化阶段8.5 %。2)不同 
     斑块类型内,  环境因子(光照和温度等) 的日变化差异明显。其中,  在林窗阶段的光照强度和土壤表面温度要比其他 
     3个阶段变化更大。3)森林循环过程中,                 不同高度和不同径级个体的密度存在着明显差异。4)平均胸径、高度和平 
     均基面积、个体平均体积和立地材积均随着森林的循环而增加。5)森林循环过程中,                                      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为波形的。 
     运用自然干扰与斑块动态理论,                 解释了太白红杉林循环过程中不同斑块之间生物多样性存在差异的可能原 
     因。 
     关键词 太白红杉           斑块结构      亚高山针叶林  物种多样性 
     PATCH        STRUCTURE          AND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OF  LARIX 
     CHINENSIS FOREST ON MT. TAIBAI, CHINA 
                     1,2               2                 1                 1                 2 
     DUAN Ren-Yan      , WANG Xiao-An , HUANG Min-Yi , WANG Zhi-Gao , and WANG Chao 
     1 Department of Life Sciences, Anqing Teachers College, Anqing, Anhui 246011, China, and 2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Shaanxi Normal Uni- 
     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Abstract   Aims    According   to   forest-growth-cycle   theory,   forest   communities   are   dynamic,   mosaic 
     systems   composed   of   patches   in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phases.   Our   purposes   were   to   describe   the 
     patch mosaic patterns, quantify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different patch types and compare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similarities of different patch types in th
                 原创力文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