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补排型 3.补排型 4.补排反复型 4.补排反复型 5.5 岩溶地下水位 查明岩溶地下水位,对分析判断地下岩溶发育情况,确定防渗帷幕边界条件(走向、端点和底界),计算地下洞室岩溶涌水量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6 岩溶地区河流分类 1.依河流明暗分: 地表河与地下河 2.依径流情况分: 季节性河流与常态河流 3.依河流纵剖面分: 正常流与反常流 5.7 岩溶地下水动态 (1)气候型 (2)稳定型 (3)周期型 第五节 岩溶水特征 5.1 岩溶地下水赋存方式 5.2 岩溶地下水径流特征 5.3 均匀状纯可溶岩的河谷岩溶地下水垂直 分带 5.4 均匀状纯可溶岩的河谷岩溶水动力类型 5.5 岩溶地下水位 5.6 岩溶地区河流分类 5.7 岩溶地下水动态 1 岩溶地下水赋存形式 地下水赋存条件:是指地下水埋藏深度、分布范围、含水层的类型、含水构造特点等条件。 查明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包括:含水层的层数、分布的位置和深度,地下水的类型(潜水、承压水、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以及含水层受何种构造控制等。 (1)裂隙水 (2)溶蚀裂隙水 (3)岩溶管道水 (4)溶洞水 岩溶地下水的赋存形式 5.2 岩溶地下水径流特征 1.系统性 5.2 岩溶地下水径流特征 2.孤立性 5.2 岩溶地下水径流特征 2.孤立性 5.2 岩溶地下水径流特征 3.悬托性 悬托性 (1)非可溶岩造成的悬托 非可溶岩不仅可造成地表水悬托,形成河水补给地下水的悬托,还可以造成地下水悬托,形成高位岩溶泉。 悬托性 (2)弱可溶岩形成的悬托 悬托性 (3)岩溶发育不均匀性造成的悬托,即可岩溶不透水岩体造成的悬托 悬托性 (4)可岩溶不透水岩体与弱透水覆盖层共同形成的悬托 5.2 岩溶地下水径流特征 4.变迁性 (1)非可溶岩隔水作用产生或失去引起的变迁 (2)当地排泄基准面变化引起的变迁 (3)异地排泄基准面引起的变迁 变迁性 (1)非可溶岩隔水作用产生或失去引起的变迁 变迁性 (1)非可溶岩隔水作用产生或失去引起的变迁 变迁性 (2)当地排泄基准面变化引起的变迁 排泄基准面下降引起的变迁 变迁性 (2)当地排泄基准面变化引起的变迁 物理地质作用引起的变迁 变迁性 (2)当地排泄基准面变化引起的变迁 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由于河流溯源侵蚀作用 跟不上地壳上升速度形成裂点;支流入注干流, 由于侵蚀作用的差异形成悬谷。 变迁性 (3)异地排泄基准面引起的变迁 河流截弯取直引起的变迁 福泉市下瓮溪水库左岸为一河湾地块,寒武系下统清虚洞组可溶岩贯穿河湾上、下游分布,沿可溶岩形成地下水低槽,于下游形成岩溶泉。 变迁性 (3)异地排泄基准面引起的变迁 地表低邻谷袭夺引起的变迁 变迁性 (3)异地排泄基准面引起的变迁 低地下河袭夺引起的变迁 变迁性 岩溶水变迁的根本原因: ?排泄基准面下降 ?低邻谷袭夺 5.2 岩溶地下水径流特征 5.穿跨性 (1)无非可溶岩隔水悬托的穿跨 (2)有非可溶岩隔水层悬托的穿跨 穿跨性 (1)无非可溶岩隔水悬托的穿跨 穿跨性 (1)无非可溶岩隔水悬托的穿跨 穿跨性 (2)有非可溶岩隔水层悬托的穿跨 5.3 均匀状纯可溶岩的河谷岩溶地下水垂直分带 (1)垂直渗流带 (2)季节性变动带 (3)水平渗流带 (4)深部渗流带 5.4 均匀状纯可溶岩的河谷岩溶水动力类型 依据地下水与河水的补排关系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 1.补给型 2.排泄型 3.补排型 4.补排反复型 1.补给型 2.排泄型 2.排泄型 第五章 岩溶水 第一节 岩溶水的循环 第二节 岩溶水的基本特征与分类 第三节 岩溶含水层的分类 第四节 岩溶水资源的估算 第一节 岩溶水的循环 一、岩溶水循环的基本模式 岩溶水的循环过程,主要由水的输入、岩体内的蓄存、运移和水的输出三大部分组成。 附属系统指的是循环体内地下水与地表水相互转化的水流。这是理想化的概化图,实际上,每个地区的岩溶水循环系统都与其本身的边界条件、岩溶地貌以及水动力条件等多种因素相关,各自的循环体结构是有所不同的。 一般在厚层块状石灰岩、白云岩地区,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有利时,可能存在完整的岩溶水循环系统。 渗入 排泄 二、岩溶水循环系统分析 在岩溶水循环系统分析中,把渗入、运移与蓄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