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防治理论与技术..docx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灾害防治理论与技术 灾害定义: 1.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人与自然综合的原因,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造成损害的现象。2. 任何能引起设施破坏、经济严重受损、人员伤亡、健康状况及卫生服务条件恶化的事件,其规模已超过事件发生社区的承受能力而不得向社区外寻求专门援助时就可称其为灾害。 3. 自然发生或人为产生的,对人类和社会造成危害后果事件与现象。强调:灾害是从人类的角度定义的,灾害必须以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后果为基础。 灾害分类: 1.按灾害发生原因:自然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天文灾害)、人为灾害(生态环境、政治社会、工程事故) 2.按灾害发展过程特性:突变型(地震、泥石流、燃气爆炸)、发展型(暴雨、台风、洪水)、持续型(旱灾、涝灾、传染病、生物病灾害)、环境演变型(沙漠化、水土流失、冻土、海水入侵、地面沉降、海面上升及区域气候干旱化) 灾害分级: 1.微灾:死亡<10人,经济损失<10万元人民币 2.小灾:死亡10~100人,经济损失10万~100万元人民币 3.中灾:死亡100~1000人,经济损失100万~1000万元人民币 4.大灾:死亡1000~10000人,经济损失1000万~1亿元人民币 5.巨灾:死亡>10000人,经济损失>1亿元人民币 关于地震术语解释 地震:地震是指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 震中区(极震区):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 震中距: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 地震类型 —按成因分类: 天然地震,诱发地震(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按震源深度: 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按震中距 地方震、近震和远震 —按震级 超微震、弱震、有感地震、中强地震、强烈地震、大地震、巨大地震 地震波 地震时震源区积聚的能量,以弹性波的形式释放出来,向地下各个方向传播,这就是地震波。 地震波分为体波和面波。体波是通过地球本体内传播的波,面波是指沿介质表面及其附近传播的波。 体波包括横波(S波)和纵波(P波)。 横波特点:周期长、振幅大、波速慢,100-800m/s。 纵波特点:周期短,振幅小,波速快,200-1400m/s。 地震现象与破坏力量 —地震发生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 —横波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 —另外,由于面波的特点,它也是地震引起地面破坏的主要力量。 震级和烈度 地震烈度同地震震级有严格的区别。 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来决定,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 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异的,它受着当地各种自然和人为条件的影响。对震级相同的地震来说,如果震源越浅,震中距越短,则烈度一般就越高。同样,当地的地质构造是否稳定,土壤结构是否坚实,房屋和其他构筑物是否坚固耐震,对于当地的烈度高或低有着直接的关系。 影响一地地震烈度的五要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建筑物)。 一次地震中,人们往往强调震中(或称极震区)的烈度。 汶川大地震发生的原因 5月12日下午2:28发生在四川汶川的8.0级特大地震。这次地震的初步结论是: 结论一:印度洋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 结论二:是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 结论三:是浅源地震。 地震难预报但可预警 防震减灾四个环节 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地震应急---紧急救援和重建 地震防治理论与技术 地震预测预警是减少地震灾害损失和影响的重要手段,现代防震减灾安全观特别强调要关注地震预测预警工作. 首先,要关注震情监视工作及发展先进的震情监视手段和方法. 其次,要正确部署震情跟踪工作。建立和更完善科学合理的震情跟踪工作机制。 进而,要抓好震情分析和判断工作。不断发展震情分析判断的方法和手段,逐步实现地震预测由经验预测向物理预测的转变。 最后,要抓好地震预警工作。提出先实现分区域的地震危险程度的概率预测,向社会公众发出预警,增强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 震灾预防 这个环节大多是政府行为,一是依法行政。依法管理问题。贯彻执行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对防震减灾工作非常重要;二是构筑物的科学设防,一些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和易产生次生灾害的工程,必须按抗震设防要求建设;三是重要建筑物必须做好地震安全性评价;四是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高民众和政府的防震减灾意识;五是震害预测,利用计算机技术确定出不同地区不同烈度下可能的破坏情况,找出地震隐患,进而采取相应措施,消除隐患;六是做好地震保险。 工程结构的抗震设防 (1)三水准的抗震设防准则 抗震设防的目的:通过抗震设防,减轻建筑的破坏,避免人员死亡,减轻经济损失。 具体通过“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和“两阶段”的抗震设计方法实现。

文档评论(0)

586334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