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中国科技论文在线.PDF

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中国科技论文在线.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2007年2月 灌溉排水学报 Journal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第26卷第1期 文章编号:1000—646X(2007)O1—0047—04 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 侯连涛 ,焦念元 。,韩宾 ,江晓东 ,李增嘉 (1.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山东省作物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山东泰安271018; 2.山东轻工业学院,山东济南250100;3.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河南洛阳471003) 摘 要:在位于典型半湿润灌区的山东农业大学农业生态实验站研究了冬小麦秸秆覆盖与起垄覆膜沟内播种(膜 垄)2种覆盖模式的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秸秆覆盖能有效提高冬小麦30 cm以下土壤含水率,膜垄 对O~3O cm土壤含水率的提高贡献最大。进入拔节期后,随着冬小麦生育进程的推进。膜垄在3O~120 cm土层含 水率降幅较大,形成一个水分亏缺带,而秸秆覆盖在该土层的含水率一直较高。该试验表明,膜垄在保水保墒和土 壤水分垂直分布方面表现出与秸秆覆盖完全不同的特点。 关 键 词:半湿润灌区;秸秆覆盖;膜垄;土壤水分 中图分类号:s318 文献标识码:A 秸秆覆盖是一种古老的农耕保墒技术,短期秸秆覆盖通过调节地温和切断蒸发面与土壤毛管联系来抑 制蒸发、回流冷凝水,增加降雨人渗,从而达到提墒保水的效果[1叫 ;起垄覆膜沟内播种(膜垄)是一种集抑制 蒸发和雨水叠加于一体的田间微集水种植技术[5]。二者均能很好的调控土壤水分的运移变化,达到节水保 墒的效果 。在粮、水矛盾日益突出的半湿润灌区,秸秆覆盖已占有相当比例,膜垄的应用和研究鲜有报 道。 2种覆盖方式在半湿润灌溉地区(既有一定量降水又必须进行灌溉)对土壤水分的消耗与存贮有如何影 响,在对土壤水分运移调控上有怎样差别,是一个新的研究点,同时该问题的研究对于高效利用水资源,降低 农业用水比例,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试验设计与方法 试验于2004年1O月~2005年6月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实验站进行。本区属于典型的半湿润灌区。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88.3 mm,冬春少雨,易发生偶发性气候干旱,对冬小麦危害较大;平均气温13.0℃;日 照时数2607.0 h。 试验站土壤质地为沙壤土,土层深厚,地下水位在6 ITI以下,播前0~60 cm土层平均田间持水量为 33.2 (占干土重百分比),平均凋萎湿度为7.5 (占干土重百分比),土壤容重平均为1.5 g/cm。,含水率平 均为26 ,肥力中等。 1.1 试验设计 大田试验,二因素三水平裂区设计,覆盖种植方式为主区,灌溉处理为副区。试验中,每次灌水量为6O mm,用水表精确控制;秸秆为全量覆盖(6000 kg/hm ),粉碎成3~5 cm细段,于冬小麦三叶期均匀覆盖于 行间。膜垄处理,垄宽30 cm,高lO cm,沟宽20 cm,播前起垄,垄上覆膜沟内播种。薄膜透明,厚度为0.08 m m 。 冬小麦生育期内施氮素240 kg/hm。,底肥和拔节追肥比例为2:1,PzOs为105 kg/hm ,K2O为135 收稿日期:2006—03—24 基金项目:国家粮食丰产工程(2004BA520A14C10);山东省财政厅财政支农项目(2004--2006) 作者简介:侯连涛(1981一),男,山东滨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节水农业及农业可持续发展. 通讯作者:李增嘉(1954一),男,山东烟台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农业生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47 转载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kg/hm ,作为底肥1次施入。冬小麦品种为济麦20,基本苗225万株/h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