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黄河改道与连云五大文化遗产
黄河改道与连云港五大文化遗产
导语
所谓黄河改道,是指河流决口后放弃原来河床而另循新道的过程。千百年来,黄河由于多沙善淤,变迁无常,改道频繁,中游的宁夏银川平原,内蒙古河套平原一带的黄河河道都曾多次改道变迁,但影响重大的是黄河下游河道改道。历史上黄河下游改道波及的广大地区,南达江淮,北抵天津,西起孟津,东至黄海,纵横25万平方公里。据史载,从公元前二十三世纪到公元二十世纪末的四千余年间,黄河下游共发生过一千五百余次决口,先后26次改道。《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改道是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最早黄河改道。公元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宋高宗为阻止金兵南下,在河南滑县西南决河,黄河入泗水进入淮河,“夺淮入海”。之后700多年间,黄河的流向都在江淮及鲁南地区。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决口后,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此后一百五十余年间,苏北海岸线向大海不断延伸,云台山始与大陆接壤,呈现沧海变桑田的壮观历史地理景象。
黄河每一次改道,在人们的记忆中,充满着恐怖、死亡、流离失所和家破人亡。所以黄河也是世界上给人类造成灾难最多的河流之一。然而就在这苦难的历史沿革过程中,产生了古老灿烂的中国黄河改道文化。几千年来,连云港在黄河改道中数次沉浮,历受磨难,由桑田变沧海,再由沧海变桑田,承受着改道造成的苦难,也继承着改道文化的丰厚遗产。
史学界形成的普遍共识是,文化孕育于江河,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华主流文化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因此“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这里提出的“改道文化”概念,是基于“黄河文化”这一范畴,根据黄河数千年来南北大迁徙这一历史事实,以及在迁徙过程中所积淀的各类文化元素,所形成的与黄河文化一脉相承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成果。“改道文化”是这一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河最后的一次改道北流距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在当今人们的记忆中,海州至云台山乃至太平洋西海岸,是一马平川,车水马龙的现代都市。然而,就在一百五十年前上溯700多年间,在黄河水的推波助澜下,云台山是一个飘荡在黄海之中的孤岛。
笔者由黄河中上游来连云港生活工作已10余载,出于对黄河文化的热爱,近年来潜心观察了由沧海变桑田的古海州地区的人文地貌,传闻史籍,对黄河改道所形成的独特历史景观及文化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总的说来,黄河改道对下游地区的历史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对连云港地区的影响尤为显著,积淀尤为深厚,成果尤为丰硕;从某种意义上讲,具有宏观上的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连云港的重大文化遗产,基本上都与黄河改道息息相关。可以说,没有黄河改道,就没有今天如此绚丽多彩的连云港区域文化。本文试图通过四千余年来,黄河改道在连云港地区所留下的重要的人文遗迹,对黄河改道与连云港五大文化遗产的关系,依时间顺序排列,阐述一些个人见解,供社会有关方面参考。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藤花落”——毁于黄河改道的史前人类生活遗迹
公元2000年,国家公布了当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江苏省连云港市“藤花落遗址”榜上有名。[1]“藤花落”这个多少有些诗情画意的史前中国古代人类部落遗址名称,首次见著于考古史册中。
“藤花落”遗址,位于现今的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地处中云台山北麓的冲积平原上,海拔6—7米。遗址埋藏于距地面—2米的黄土淤积层之下。已发掘的古人类遗址面积约2100平方米,由内城和外城两部分组成:外城平面呈圆角长方形,由城墙、城壕、城门等组成,城围1520米,墙基21—25米,残高米,总面积约150000平方米,用堆筑和板筑相结合的技术组成;内城位于外城内南部,由城垣、城外道路、城门和哨所组成,城址平面呈圆角方形,主要由版筑夯打而成。城内众多房址中有一座“回”字形大房址,面积约110平方米。遗址内还发现有供排水用的水沟、宽3—4米的道路、石埠码头、水稻稻田和儿童尸骸等遗迹200多处,出土的文物有石斧、石锛、石刀和陶鼎、钵、盆、盘、杯、纺轮以及动植物标本、玉器等共计1200余件,还发现100多粒炭化稻米粒。通过对遗址土壤植物硅酸体测定和众多遗址现象初步认定,城外和北部外城之间有着保存较好的稻作物农业生产区,,充分证明这一时期居民的生产生活活动主要以稻作物农业为主。“在1999年发掘的城南部的一个工作区域的剖面上,发现了另外一个重要现象,外城墙墙体两侧的底层堆积明显不一样,外侧耕作土层下是若干层水平状淤沙土堆积,多为纯净的黄灰沙土和青灰沙土,明显是受到海潮倒灌和洪水冲击而形成”。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认为,“藤花落”遗址距今四千多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生活遗址。对研究中国史前人类遗址的平面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海岱地区的古文化和中国文明的起源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考古工作者还在遗址中发现,有十分明显的偶蹄类动物脚印和人类脚印及圈养动物的栅栏。由此专家们判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