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声音的初步知识课外实验.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初中物理声音的初步知识课外实验   初中物理声音的初步知识课外实验 【目的和要求】 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媒质。 【仪器和器材】 空玻璃瓶,废钢锯条,带橡胶塞的广口瓶,细金属丝,铁片,纸,火柴,杯子2个,水,琴弦(或细铜丝)。 【实验方法】 一、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 1.把空玻璃瓶口放在嘴边,对着瓶口用力吹气,有什么现象发生?它说明了什么?(振动的气体能发出声音)。 2.一个杯子内盛半杯水,用另一个杯子向这个杯子内倒水,有什么现象产生,它说明了什么?(振动的液体能发出哗哗的声音)。 3.把琴弦(或细钢丝)绷紧,用手指在琴弦中间一弹,有什么现象产生?(振动的琴弦发出声音)。 综上所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4.把废钢锯条一端压在左手指下(或实验桌的抽屉缝里)伸出来的部分要长一些,用右手指拨动锯条,让锯条弯厉害些(但防止折断),松开手后,锯条即振动起来,发出较强的声音,并持续较长时间。如果轻轻拨动一下,锯条来回振动不很大,声音小得多了。 上述实验说明了什么?(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响;振动幅度小,声音弱。) 二、声音的传播需要媒质 1.在广口瓶的橡胶塞中央穿一根细金属丝,金属下端挂两片小铁片。将橡胶塞塞在广口瓶口,使铁片悬在瓶中。 2.用手握住瓶子摇动,能看见小铁片在相互撞击并能听见撞击声。 3.取下橡胶塞,点燃一些小纸片,放到瓶子里趁着火还没熄灭时赶快把塞子塞紧。等火熄灭后,再摇动瓶子,仔细听,铁片响声比原来小得多。 在这个实验中,由于纸的燃体。瓶里的空气受热膨胀溢出一部分,空气减少了,声音的传播受到了影响。它表明,声音只有通过某种物质才能传播出去,这种传播声音的物质就叫煤质,也叫介质。空气是一种最常见的传播声音的介质。 【注意事项】 1.为防止漏气,瓶塞穿金属丝处最好用熔化的蜡封严,橡胶瓶塞周围涂一层凡士林。 2.如果有抽气机,声音的传播需要煤质的实验也可以这样做:在橡胶瓶塞上打一孔插入一细玻璃管,将瓶塞塞紧,用橡皮管将玻璃管与抽气机抽气口连接。实验时一个人摇动抽气机抽气,一人摇动瓶子听声音。会听见声音逐渐减弱,最后消失。 【参考资料】 声音的反射和吸收:先用硬纸卷成一个圆筒(约30厘米长),圆筒的上下底面应平整。在圆筒的底部铺一块泡沫塑料(也可以用海绵或棉花),上面放一块秒表或机械手表(秒表不与纸筒接触),耳朵在距纸筒上端约40-50厘米处注意听表的“嘀嗒”声,并记住声音的强弱。 然后将一块镜子或金属板放在纸筒上方,改变镜子的倾斜角度,使耳朵仍在原来位置,就能比较清楚地听到秒表的嘀嗒声。 再把泡沫塑料换成木板、金属板,镜子换成纸板、木板,重复上述实验,听一下“嘀嗒”声的强弱。 实验结果表明:松软多孔的物质对声音的吸收特别强,表面光滑的坚硬物体对声音的吸收弱而反射较强。 【思考题】 1.把锣敲响,再用手去摸锣面,有什么感觉?用力按住锣面后会怎样? 提示:就会感到锣面在振动。用力按住锣面后锣面不振动,锣声消失。 2.在鼓面上放些砂粒,鼓敲响时会看见什么现象; 提示:砂粒由于鼓面的振动跳起来。

文档评论(0)

考试资料大全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