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伏邪——发热提要.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再谈伏邪——发热提要

再谈伏邪——发热(提要) 感邪致伏,前已谈过,内容较宽。此谈伏热久不解,热度在38℃—39℃上下,病程在两个月至半年左右,多见于中青年患者。这种中高热证,当起病之初,可分为新感发热或伏邪引发。但病久仍热,自属邪热留恋,郁伏不解,故统以感邪致伏称之。这类病证,如治疗调护不当,容易促使病情发展,或合并症产生,是较棘手的问题。 久病难治,原因多种,不少医家对此多有关注。吴瑭《温病条辨·外感总数论》说:“夫六气之伤人,岂界限清楚,毫无兼气也哉,……若兼内伤,则靡可纪极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卷一》中感叹地说:“其有非时之燥湿,则又天之变气也。大抵气愈杂则其治愈难。”中高度久热,自不例外。从临证揣测,中高度伏热,病机虽杂,但总不离乎三焦膜系所属脏腑病变。在病因方面,应是多种气变邪毒所引致,包括各种致病微生物在内。兹将时见这类病证,概括归纳如下: 一 、肺胃热证(焦膜失疏): 多全天发热,午后及入暮较重,口渴有汗,咽干或咳,脉数右大,舌苔白黄。肺热偏重者,胸闷口渴,咳嗽较显,有汗时伴洒淅恶寒之感。此多属风热挟痰或挟饮,肺系蕴热,膜层郁滞,卫气失调所致。治以加减银翘散、雷氏清宣金脏法等,选药配用;偏于胃热重者,渴饮多汗,或脘闷便溏时腹疼,肢肌痠沉。此多属温热挟湿,留滞焦膜,胃失疏降所致,治疗时加减选用苍术白虎汤、黄芩滑石汤等。肺胃热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诊治欠当,治肺碍胃,或治胃郁肺,因此须仔细参详其病理生理。 二、肝胃热证(中膜壅滞): 发热起伏,有似疟状,午后热重或入暮更甚,有汗或少汗,胁闷或脘痞,脉数左弦,苔黄腻或厚浊。肝热偏重者,胁痛口苦较显,有寒热往来之状,或头疼尿黄热。此系肝胆蕴热,膜系失疏,经脉不利所致,多气血两病。治以柴胡剂、蒿芩清胆汤等;偏于胃热重者,脘腹痞胀或呕,渴饮喜热,大便不爽,苔黄厚腻。此多为湿浊郁积,湿阻气滞,中膜壅结,胃失通降所导致。治以达原饮、雷氏芳香化浊法、枳实导滞丸等选药配用,如叶天士所取温胆汤之走泄,亦可参酌。肝胃热证,常互为因果。治肝多喜柔和疏调,治疗欠当,有助胃湿;治胃多配苦燥温通,方药欠当,亦增肝热,甚至耗阴动血。亦当详察。 三、肺肾热证(上下膜滞): 热势缠绵,起伏不太明显,但多入暮热重,热起多见恶寒少汗,身重腿软,胸闷咽不利,脉沉弦或右浮,苔黄腻舌淡红。偏于肾热重者,常见四肢心热,腰痠,尿黄热欠利。此为肾阴不足,蕴热内灼,肾热水滞,焦膜疏化之根受伤,常多兼及血分。治以八正散、竹叶玉女煎等选药配用;肺热偏重者,胸闷咽痛或咳,少汗或微寒。肺为水上之源,肺热内郁,肺系膜滞,治以加减银翘散、千金苇茎汤、杏苏散等选药配用,喘憋者可用葶苈。肺肾热证,常多宿病兼感,三焦失疏,法当上下同治,还须借助中焦之枢转及肾气之温化,临证中当仔细辨察。 以上证情应依助生化、影像等诊查,既可排除恶性病证,同时又有利于中医处治,可起到中西互通作用。 此外,中高热证缠绵日久,证多复杂,以上三证不可孤立看待,须多加辨识,主次先后亦须妥贴处治,这应是医者终生之追求。 孔光一 2010年11月3号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