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56章
一、番茄病毒病1.症状 花叶型症状蕨叶型症(CMV)一、番茄病毒病2.病原 我国主要有6种: 烟草花叶病毒(TMV) 黄瓜花叶病毒(CMV) 马铃薯X病毒 Potato virus X,PVX 马铃薯Y病毒 Potato virus Y,PVY 烟草蚀纹病毒 Tobacco etch virus,TEV 苜蓿花叶病毒 Alfalfa mosaic virus,AMV一、番茄病毒病3.发病规律(1)TMV可在多年生植物和宿根杂草上越冬,或附着在种子表面的果肉残屑上越冬,或侵入种皮内和胚乳中越冬。 TMV有很高的传染性,主要通过整枝、打杈等农事操作及汁液传染,蚜虫不传毒。(2)CMV主要在多年生植物及宿根杂草上越冬。主要由蚜虫传毒,汁液传毒次之,种子及土壤中的病残体不能传毒。 一、番茄病毒病4.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2)与非茄科作物实行3年轮作。(3)栽培防治(4)种子处理 (5)早期防蚜 二、番茄灰霉病1.症状 病 果二、番茄灰霉病2.病原 灰葡萄孢菌(Botryis cinerea Pers.),属真菌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二、番茄灰霉病3.发病规律(1)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2)通过气流、雨水、灌溉水及农事操作传播。(3)伤口或衰弱的器官侵入。(4)低温高湿条件适于病害的发生,一般发病适温为20℃左右,相对湿度90%以上。 二、番茄灰霉病4.防治措施(1)与其他蔬菜实行2~3年轮作。(2)发病初期控制灌水,灌水后及时放风排湿。及时摘除病枝叶、病果,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3)加强通风,进行棚室变温管理(4)苗期或定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淋苗床。(5)第一穗果开花时,0.1%的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蘸花或喷涂。(6)用10%腐霉利烟剂3.7kg/hm2,隔7d一次。(7)发病初期或浇催果水前1d用药。 三、番茄晚疫病 病 果三、番茄晚疫病2.病原 致病疫霉菌 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属真菌鞭毛菌亚门疫霉属。 三、番茄晚疫病3.发病规律(1)主要以菌丝体在马铃薯块茎和保护地种植的番茄上越冬,或以菌丝体、卵孢子随病残体落土越冬。(2)通过气流或雨水传播。(3)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引起初侵染。病株上产生孢子囊,进行多次再侵染。(4)低温(18~22℃)高湿(相对湿度95%以上)条件病害易流行。 阴雨、早晚多雾、露水大时易发病。 三、番茄晚疫病4.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2)合理轮作,不与马铃薯邻作。(3)选择排灌良好、肥沃的地块种植,保护地及时放风。(4)熏蒸消毒(5)发现中心病株后立即喷药防治。 72.2%霜霉威水剂600~800倍液 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 四、番茄早疫病1.症状四、番茄早疫病2.病原 茄链格孢菌〔Alternaria solani(Ell.et Mart)Sor〕,属真菌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 四、番茄早疫病3.发病规律(1)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2)分生孢子通过气流、雨水传播。(3)气孔、皮孔、伤口或表皮侵入。病部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4)高温(26~28℃)、高湿(相对湿度80%以上)有利于发病。 多雨多雾条件常引起病害流行。 四、番茄早疫病4.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2)与非茄科作物轮作2年以上。(3)用52℃温水浸种30min,冷却后催芽播种。(4)选无病新土做床土,低洼地注意排水,及时摘除病叶、病果。(5)保护地可用百菌清烟剂熏蒸。(6)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 五、番茄叶霉病1.症状五、番茄叶霉病2.病原 褐孢霉菌〔Fulvia fulva(Cooke)Ciferrio〕,异名Cladosoporium fulvum Cooke,属真菌半知菌亚门褐孢霉属。 五、番茄叶霉病3.发病规律(1)以菌丝体或菌丝块在病残体内越冬,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以菌丝体潜伏在种皮上越冬。 (2)分生孢子,通过气流或雨水传播。(3)气孔侵入引起初侵染,病部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4)病菌发育适温为20~25℃,相对湿度90%以上。 棚室内通风不良,湿度过大,光照不足,植株生长茂密,发病重。 五、番茄叶霉病4.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 (2)与非茄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3)合理密植,保护地控制浇水,加强通风。(4)增施磷钾肥,及时摘除病叶、老叶。(5)种子用52℃温水浸30min,晾干后催芽播种;或用种子重量0.4%的50%克菌丹拌种。(6)保护地在定植前用硫磺粉2~2.5g/m3,密闭熏蒸24h。(7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