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分析法简述化学四班苏世烟03081124.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荧光分析法简述化学四班苏世烟03081124

荧光分析法简述 化学四班 苏世烟 荧光的波长与被照射物质有关。以紫外线作激发光源,所发射的荧光常在可见光区。 测量荧光强度以确定物质含量的方法叫做荧光分析法, 所使用的仪器叫荧光计 一.原理 设IF为荧光强度; I0入射紫外线强度; It为透过溶液后紫外线强度; Ia为溶液吸收紫外线; C为溶液中被测物质的浓度; l为溶液层的厚度。 被溶液吸收的紫外线强度为: Ia=I0-It 据朗伯-比尔定律 代入上式得: 经数学推导,当浓度很小时: 荧光强度IF与物质吸收紫外线的强度成正比 所以只要测出样品溶液的荧光强度和标准溶液的荧光强度,就可按正比关系计算样品溶液的浓度。 CX为样品溶液浓度 CS为标准溶液浓度IFX为样品溶液荧光强度; IFS为标准溶液荧光强度 二.荧光计 荧光分析中有两种光线:紫外线和荧光,故: 在比色计中光源、比色杯和光电源三者排列成一条直线 在荧光计中三者需排成三角形,通常呈直角三角形,如下图所示 两种装置的不同(1) 比色计中光源是普通的钨丝灯 荧光计中的光源则必须是产生紫外线的汞灯,常用的是高压汞灯, 它发射的是线状光谱; 能透过汞灯玻璃套管的主要射线波长是365钠米 两种装置的不同(2) 比色计中只有一种光源,只需要一个滤光板 荧光计中有两种辐射、三个滤光板: 滤光板1用于过滤紫外线,除去其中可见光 滤光板2用于过滤荧光,以去除其他颜色的杂光; 滤光板3可滤去荧光中夹杂的紫外线 三,荧光分析的操作 1.标准曲线法 先配制一第列浓度由大到小的标准管C1,C2、C3、、、、、、C1为浓度最大的标准管 作为起始浓度,置荧光计透光率为100,调节光栅使检流计指零 然后再测一系列浓度较低的标准管的透光率,以浓度对透光率作标准曲线。 标准曲线的另一作法是以空白溶液为起始浓度,置荧光计透光率于10或20处,调节光栅使检流计指零,然后再测一系列浓度较高的标准管的透光率,作出标准曲线。 2.比较法 先配一标准溶液,其浓度应略大于样品溶液;浓度越接近,误差越小以此标准溶液为准,调节透光率在20~60之间的某一数值上 然后测定样品溶液及空白溶液的透光率。 由下式求得: C标准透光率为60 C样品的透光率为X 空白溶液的透光率为Y 四.荧光分析的注意事项 1.荧光的减退 荧光物质经紫外线长时间照射及空气的氧化作用,会使荧光逐渐减退. 2.试剂的浓度 有些试剂能吸收紫外线,有颜色的试剂还有吸收荧光的作用,因此分析时所加试剂的量不可太多。 3.pH的影响 大多数荧光反应都受溶液酸碱度的影响,故荧光分析需在适合的酸碱度溶液中进行。最适当的酸碱度必须由实验来确定。所用酸的种类也影响荧光的强度,例如,奎宁在硫酸溶液中的荧光较在盐酸中的要强些。 4.溶剂 许多有机物及金属的有机络合物,在乙醇溶液中的荧光比在水溶液中强。乙醇、甘油、丙酮、氯仿及苯都是常用的溶剂。荧光分析所用的有机试剂,在有机溶剂中大多有荧光,应设法避免;一般避免的办法是稀释,或加入一部分水。 5.盐类的影响 能与试剂发生反应的其他金属盐类都应事先除去。碱金属与铵盐虽不参与反应,但量太大亦有妨碍;强氧化剂、还原剂及络合剂均不应存在于溶液中。 6.荧光强度达到最高点所需要的时间不同 有的反应加入试剂后荧光强度立即达到最高峰 有的反应需要经过15~30分钟才能达到最高峰 7.有机溶剂中常有产生荧光的杂质,可用蒸馏法提纯。橡皮塞、软木塞及滤纸中也常有能溶于溶剂的一些带荧光的物质。 六.总结 荧光分析法 灵敏度高, 仪器设备相对简单,休积小, 操作较简便 反应时间也较快 20世纪90年代曾有两位瑞士化学家提出一个叫μ-TAS的概念 μ-TAS 就是把整个实验室的功能,包括采样、稀释、加试剂、反应、分离、检测等集成到尽可能小的操作平台上。 μ-TAS 的进样量只有纳升级(10-6L)甚至皮升级(10-12L)。 当然这就要求检测反应有高的灵敏度。 而荧光法是目前公认的最灵敏的检测方法之一,它正适应分析设备微型化、集成化、与便携化的发展趋势。 但是它也有一些先天的不足限制了它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