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影视艺术统一性和差异性.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章影视艺术统一性和差异性

影视艺术与剪辑功能 第一节 影视艺术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电影的 诞生和发展 电影是社会文化艺术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并且有机结合的产物。 1839年出现照相术后; 美国人依斯曼于1889年发明了将感光乳剂涂布在赛璐珞长条上的感光胶片,从而不仅便于拍摄长时间的活动影像,而且使透视或放映这些影像成为可能。 爱迪生发明了使用感光胶片连续拍摄的摄影机,并于1891年发表了他制作的可供一个人通过放大镜观看活动影像的活动视镜。 卢米埃尔兄弟则在依斯曼和爱迪生成就的基础上,研制成功采用新传动方式的电影机,1895年2月13日获得“摄取和观看连续照相试验用的机器”的首项专利,同年3月30日,机器改进后再获专利,并正式定名为“电影放映机”。 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大咖啡馆的印度厅首次把影片放映在银幕上供许多人观看。后来就把这一天视为电影诞生之日。《火车到站》、《工厂大门》、《水浇园丁》等短记录片的摄制上映表明电影结束了发明阶段。进入1896年后,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电影放映风靡欧美许多国家。 远离欧美的中国也于1896年8月11日在上海首次放映了法国电影,当时称为“西洋影戏”。而1901年电影在香港首次放映时,被称为“奇巧明灯戏法”,后又称为“影画戏”,到20年代“电影”一词才出现。 1905年,曾在日本学过照相技术的沈阳人任景丰,从北京东交民巷的德国商人手中购得法国制的木匣手摇摄影机及胶片14卷,在他开设的丰泰照相馆,利用日光在露天拍摄了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的舞台记录片《定军山》,这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 当观众看到电影这一新奇玩艺时,不由地惊呼“过去已经属于我们!” 日本在放映《李鸿章赴纽约》时,当影片中几次出现清廷大员李鸿章走到旅馆门口的镜头时,解说员就大声喊到:“象天下的英杰、世界伟人李鸿章这样的人物,居然能够随意让他几次走来走去,这的确是我们的活动照相(最初日本称电影为“活动照相”,日语为“活动写真”)的真正价值”。电影的诞生终于使人类有了以活动影像的方式记录并再现现实的手段。的确,“有了电影就不再有绝对意义上的死亡” 。 电影作为一种崭新的传播媒介和艺术形式在世界范围得到迅速发展后,其第一项重大技术进步是有声电影的研制成功。 由于电子管、扩大器的光电管的先后出现,美国于1926年首先放映了用光学(感光)法制作的有声电影,从而结束了由电影发明初期就在进行的用机械法(留声机)制作有声电影的各种尝试, 1927年公映的有声片《爵士歌手》标志着默片成为历史的陈迹。有声电影扩展了电影原来的表现范围,也促进了电影技术内部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和进步。 40多年中除个别特殊情况外,所有35毫米电影和16毫米电影都沿用光学录音还音的方式。50年代开始使用磁性录音技术,明显地提高了影片的声音质量和工作效率,降低了原材料消耗,同时也为发展立体声电影提供了有利条件。至80年代,在所有影片的制作过程中都广泛地使用了磁性录音。 1977年,出现杜比(DOLBY)矩阵立体声系统(美国人雷蒙?杜比于1965年在伦敦创立“杜比实验室”,拥有众多著名的音响技术专利)。近年来,先进的数字录音技术也开始得到使用。 黑白电影问世后不久,欧美一些国家开始研究彩色电影。在30余年的探索过程中曾出现过多种方法,其中有的在短时间里也得到过一定范围的实际应用,但奠定今天彩色电影技术基础的是1932年在美国出现的染印法和1935年在美国、1936年在德国出现的多层乳剂彩色胶片。前者主要在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中后期使用,后者在二次大战结束后开始使用、50年代得到推广。过去因胶片褪色而使许多受欢迎的老影片不能重新上映,现已研制出了在22 C、相对湿度40%的保存条件下经过100年也很少褪色的彩色胶片。另外,在50年代基于醋酸片基的安全胶片取代了速燃性的硝酸片基胶片。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从它的初期就注意了基本技术规格的统一和标准化,这一点和后来的电视的技术标准有很大不同形成鲜明对照。它保证了影片进行国际交流时不致由于规格不同而发生障碍。自1925年在巴黎的国际电影会议上将电影胶片的标准宽度规定为35毫米、画幅尺寸定为24*18毫米后,又陆续制定了有声电影、16毫米电影、8毫米电影、超8毫米电影、宽银幕电影、遮幅电影、70毫米电影等大量技术标准。各个时期各国的影片都是采用当时的统一技术规格摄制与放映的。 电影诞生于19世纪末并非偶然,它与现代科学新观念的发展息息相关。当“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产生了人们对于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相互作用的新观念”的时代,电影史前时期的科学家、发明家们执著的追求,创造出了符合这一新的科学观念的形象的媒介语言,“运动的光学幻觉”。科学作用于艺术,体现了现代人类对于形象思维的全新观念。这一观念从一开始,便决定了电影这门

文档评论(0)

kfcel546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