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女司机遭暴打的反转新闻 女司机遭暴打的反转新闻 【新闻背景】 2015年5月3日下午,成都女司机遭男司机暴打视屏在网上疯传,舆论对打人的男司机的暴行一边倒地谴责,男司机道歉并被刑拘。其后,女司机卢某被打前连续变道且碾轧实线的视频曝光,舆论反转,女司机也因交通违章遭叩3分、罚款100元的处罚。到了“第三季”,女司机及其家属在公开言论中疑似骄横塞责,引发部分网友不忿,“人肉搜索”启动,女司机卢某开房80余次的记录被扒出,引来网上唏嘘一片,事件有些失控。5月11日女司机卢某发布《致歉信》,这位已成“千夫所指”的女司机对其行车中的鲁莽和不理智行为诚恳道歉,并称“错就是错”,自愿受罚。事件经过近十天的发酵,终告一段落,但留给许多值得每个人警醒和思考问题。 【多维思考】 (1)该事件当事人的行为应承担怎样的责任?我们应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 (2)当下社会上弥散着一股暴戾之气,信奉以暴制暴的心态,你觉得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有人说女司机卢某道歉是人肉搜索的功劳,有人则不以为然,说看到的是人肉搜索的恐惧。你是如何看待的? (4)在碎片化时代,如何避免被反转新闻打脸? 【适切话题】 (1)自觉遵守法律,提高公共意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少些争斗,多些谦让; (4)责任与权利; (5)规则意识; (6)学会换位思考; (7)知错即改,善莫大焉; (8)观照自我内心; (9)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10)做一个文明的围观者; (11)碎片化时代,如何探求真相; (12)给我一双慧眼。 (一)从当事人行为责任的维度 从法律的层面来看打人者、被打者均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从公布的行车记录仪视频来看,打人者、被打者均涉嫌报复性别车,这是一种利用交通工具寻衅滋事的违法行为,均应当受到行政治安处罚,而男司机殴打他人,一旦被打者构成轻伤,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在法律的世界中,首先,同态复仇是被现代法治文明所禁止的。任何人在权益受到危害时都不得以同样的侵害手段去制止他人侵害或者维护自身权益,“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的行为同样是对法律秩序的破坏,是违法行为。 从道德的层面来看当事双方的表现是社会整体道德失范的缩影。此事件反映了社会整体环境中暴戾横生的恶劣生态。事件中,女司机全然不顾车距,强行连续并线,险些造成后车追尾,再加上网友们扒出的女司机劣迹斑斑的驾驶“前科”,这样的驾驶表现足以看出这位有多年驾龄的女司机缺乏礼让文明的驾驶意识,霸道心理明显。后车男司机在被迫紧急刹车后加速上前报复别车,女司机则同样以报复别车回应。两人在盛怒之下,竟将公路当成了自家的后院,驾车斗气,全然未顾交通秩序和他人安全,最后发展到男司机逼停女司机,拽出暴打的地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双方当事人易怒好争,信奉以暴制暴的心态,遇事就将文明、秩序彻底抛之脑后。媒体由此归纳出中国司机得了一种病,叫“路怒症”,实际上这是社会成员身上弥散着一股暴戾之气。 从认识的层面来看各方在该事件中缺乏足够的反思。作为当事人一方,男司机及其家属通过间接途径向被打者表示歉意,但这种隔空喊话式的道歉缺乏诚意。作为当事人的另一方,躺在病床上的女司机面对记者镜头,仍在言之凿凿地表示:觉得这样变道没有问题。女司机的父母更是为其辩解,“女儿是为赶时间去搞一个慈善活动而别车的”。这不禁让人觉得,如今的社会,一个人去实施错误的勇气远远大于承认错误的勇气;当一个人犯了错误后,他会用另一个错误来掩盖这个错误,而不是坦诚自己做错了。——张伟《由成都女司机危险并线遭暴打想到的》 (二)从对他人警醒教育的维度 公路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公路上存在的问题,在社会其他领域也会存在。社会的正常运作需要规则,规则需要被遵循,在与他人交往或交易时,如果不能产生安全预期,社会的运行成本必然高昂。而缺乏公共意识的行为目前并不少见,如公共场所高声喧哗,广场上集体扰民,马路上随意变道、“路怒”行为等。一些人仅关注一己私利,把公共场所视为私域,无视他人存在,不尊重他人权利,这是公共场所纠纷频发的重要原因。为维护公共场所最基本的秩序,我们随时需要回答:在公共场所,自己的行为是否对他人产生了消极影响?是否给予了他人规则会被遵循的安全预期?在塑造国民的公共场所行为规范方面,制度应该更有作为。需要强调,公共场所的行为不影响到他人,这是每个人的责任。 ——应飞虎《被打女司机随意变道公共意识极度缺乏》(人民日报) (三)从舆论审判的维度 媒体不应该如此费尽心思地致力挖取新闻“爆点”,导演了一场事态发展堪比影视剧情的真相调查秀,与其说他们是负责任地披露真相,还不如说是别有用心地炒作新闻,这样的做法一方面没有尊重当事人的隐私,加大了他们的心理压力,无益于当事人之间矛盾纠纷的化解,另一方面煞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单元测试)-2025-2026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docx VIP
- 处理量6万吨日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初步设计.docx
- 后张法预应力钢绞线理论伸长量分段汇总计算实例和应用.doc VIP
- 老年人防骗知识课件下载.pptx VIP
- 3,5-二氯-2,6-二甲基-4-羟基吡啶的生产工艺.pdf VIP
- 个人征信基础数据库系统数据接口规范第三部分数据校验规则V1.0.doc VIP
- 个人征信基础数据库系统数据接口规范第二部分:数据发布格式.doc VIP
- Unit 2 Bridging Cultures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高中英语人教版 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pdf
- 40-50之间离婚协议书.doc VIP
- 清华大学八字班数学分析1期中 于品(1).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