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与特点..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与特点 古代经济=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结构、布局+…… ①经济政策=总政策+土地+租税+赋役+人身+…… ②农业经济=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 ③手工业经济=(纺织+矿冶+陶瓷+……)(技术+布局 +……) ④商品经济=城市+交通+商品+市场+货币+边贸+外贸+…… ⑤经济结构、布局=经济成份比例变化+经济重心变化+经济方式扩展+…… 古代经济一般是先分析各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再从农、工、商各方面分析经济发展情况。唐朝经济:先分析总体的重农政策,唐初恢复经济的措施,如均田制、租庸调制;再分析农业如生产工具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布帛、人口增长;手工业的丝织、陶瓷、造纸技术及布局;城市商业的繁荣、民族、对外贸易的发展。从总体发展情况分析,商品经济仍然微弱,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等。 重农抑商政策的概念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封建经济的特点是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所以历代封建政府在经济上采取得具体政策尽管不尽相同,但基本的政策都是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代,最早由李悝在魏国的改革措施中有所体现,随后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将重农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将其作为治国的典范。 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 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 有利于社会安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 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又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 商品交换不发达,拥有货币、店铺和作坊不如经营土地使生活有保障 从根本上讲,它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必然产物。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质和目的 实质:维护封建经济基础,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经济。 目的: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重农抑商政策的作用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促进作用;但在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成为主要方面,此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统治者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在认识上把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并限制(资本主义)商业的发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中国也因此丧失了与西方竞争交流的历史机遇,最终导致近代中国的落伍。 中共的土地政策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并于1931年春颁布土地革命路线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及土改总路线。 建国后,过渡时期: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1953年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走农业合作化道路。 全面建设时期:提高扩大人民公社化公有化程度和规模,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土地制度 英国:14世纪开始的圈地运动,一方面使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发展为新贵族;另一方面,农民失去土地,成为自由劳动力。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采用拍卖王室土地等方法,形成并巩固了大地主土地所有制。 法国:法国大革命中,君主立宪派颁布法令,对法国进行初步改造,动摇了封建土地所有制。雅各宾派专政时期,把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从而形成了小地产制。 美国:美国内战期间,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促进了西部的开发。 俄国:1861年改革中,农奴以高于地价数倍的价格,出钱赎买份地。 日本:明治政府颁布法令,废除买卖土地的禁令,统一征收地税,使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 充分发挥国家职能,重视解决三农问题 经济建设中,农工商按比例协调发展 与时俱进,不断调整经济政策适应生产力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虽然正常的经济发展秩序多次被战乱和社会动荡所打断,但发展是主要的。究其原因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点 新的社会制度或是经济制度的确立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局面的出现 统治政策的调整(包括发展经济的奖励措施) 民族融合的加强 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和农作物的推广 重用人才 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对封建经济特征的认识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重农抑商是传统的经济政策,手工业和商业受到限制。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经济后来居上。 封建生产方式不断向周边地区扩展。 古代农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