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PPT培训课件】流行性腮腺炎.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流行性腮腺炎 (epidemic parotitis) (一)病原学及发病机制  本病毒抵抗力弱,不耐热,一般室温下,经2-3天其传染性消失。对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敏感。强紫外线下仅活半分钟,甲醛溶液、30%来苏尔、75%乙醇等接触2~5分钟灭活,但耐寒。 人是唯一的病毒宿主。 (二)流行病学 1. 传染源  早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腮肿前7天至腮肿后9天均可自病人唾液中分离出病毒,因此在这两周内有高度传染性。感染腮腺炎病毒后,无腮腺炎表现,仅有其它器官受累者,唾液及尿亦可检出病毒。 2. 传播途径 本病毒在唾液、鼻咽分泌物中通过飞沫传播。亦可接触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可通过胎盘传染胎儿,而导致胎儿畸形或死亡,流产的发生率也增加。 3.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90%病例发生于1~15岁,尤其5~9岁的儿童。1岁以内婴儿很少患病。成人中80%曾患过显性或隐性感染。儿童患者无性别差异,青春期后发病男多于女。病后可有持久免疫力。 4. 流行特征 本病分布全球,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为主。可呈流行或散发。在儿童集体机构、部队以及卫生条件不良的拥挤人群中易造成暴发流行。 (三)临床表现 潜伏期1~30天,平均18天。 起病大多较急,无前驱症状。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 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成人重,幼儿轻。 不典型病人无腮腺肿胀,而以脑膜炎、睾丸炎等为主要表现。也有仅见颌下腺及舌下腺肿胀。 腮腺肿胀最具特征性 肿大时间: 1、3 肿大顺序: 一侧 →双侧 → 颌、舌下腺 肿大部位: 以耳垂为中心 色 泽: 亮而不红 质 地: 坚韧、触痛,局部皮肤温度增高 边 界: 不清 腮腺导管: 堵塞,开口红肿、无脓 加重因素: 言语、进食、咀嚼 淀 粉 酶: 增高 (四)治疗    流行性腮腺炎无特效治疗,一般抗生素无效。常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症处理。 (五)预 防 管理传染源 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完 全消退为止。 切断传播途径 通风换气、食醋蒸熏消毒 保护易感人群 被动免疫 肌注丙种球蛋白 主动免疫 减毒活疫苗 药物预防 板兰根等 (六)患儿护 理 隔离和消毒 隔离患者使之卧床休息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 注意口腔清洁, 饮食以流质或软食为宜,避免酸性食物,保证液体摄入 对其呼吸道的分泌物及其污染的物品应进行消毒。 对易感儿可接种腮腺炎减毒活疫苗。 2、休息 3、病情观察 4、减轻疼痛 不可给予酸、辣、硬而干燥的食物,否则可引起唾液分泌增多,排出受阻,腺体肿痛加剧。 局部冷敷,使血管收缩,可减轻炎症充血程度及疼痛。 麻 疹 麻疹病毒在外界生存力弱,对紫外线和消毒剂敏感 感染早期病毒在患者呼吸道大量繁殖,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 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出疹前后的5天均有传染性 以冬春季发病为多 流行病学 (epidemiology) 传染源:患者(眼鼻咽分泌物、血、尿) 出疹前5天-出疹后5天 并发肺炎:出疹后10天 传播途径:飞沫 间接:日用品、玩具 易感者和流行特征: ≤9y多见(≥90%) 普种疫苗后发病率和病死率↓↓; 流行周期性消失 发病年龄两端上升(<8m; >15y); ☆疫苗接种前后麻疹流行变迁☆ 典型麻疹(Typical measles) Koplik’s spots (麻疹粘膜斑) 时间:发疹前2~3天出现 位置:开始见于下磨牙相对的颊黏膜上,以后累及 整个颊部并蔓延至唇部黏膜 形态:直径约0.5~1mm的灰白色小点,外有红晕 发展: 1天内很快增多,出疹后逐渐消失 本病特有体征,具早期诊断价值 麻疹粘膜斑(Koplik’s spots) 麻疹粘膜斑(Koplik’s spots) 典型麻疹(Typical measles) 麻 疹 皮 疹 麻疹颈部皮疹 麻疹躯干皮疹 麻疹手部皮疹 麻疹足部皮疹 典型麻疹(Typical measles) 麻疹恢复期色素沉着 手 足 口 病 国内流行情况 2008年3月,安徽省阜阳市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手足口病疫情,累计报告手足口病4929例,其中22例死亡.(2008年5月2日手足口病被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 安徽、广东、山东、浙江、上海等省市都有报告 我国手足口病现状 2011年丙类传染病中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1619706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