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3
采桑子 重阳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毛泽东的文学常识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词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掌握词的背景,搜集有关知识。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课:同学们,一代伟人毛泽东,大家应该非常熟悉,他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袖和主要缔造者,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而且也是一位大手笔的文学家,他的讲话收在《毛泽东选集》(五卷),他的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文集》等。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首词(板书题目)。领略这位伟人在文坛上的风采。
二、解说题目:采桑子,词牌名。重阳,题目,即阴历九月份初九重阳节,本词是一首战地颂歌。
三、写作背景:(归纳学生搜集的资料)1929年5月开始,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开进闽西扩大革命根据地。这年九月,赣闽根据地连成了一片。由于同年6月,红四军党内领导者之间在军队建设的一些原则问题上发生了争论,毛泽东提出的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不应盲目攻打大城市等主张,一时未能为多数同志所接受,因而受到排挤,被迫离开领导岗位。后由于患病,只好在永定金丰山区养病。9月,病中的毛泽东坐担架赴上杭参会。会后继续留此养病,后病情好转。病中正逢重阳节,见院中黄菊盛开,遂成此文。
四、朗读.
五、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问题1:怎样理解“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这句的意思是“人生容易衰老而天很难衰老,年年都有重阳节”。人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自身是变化很快的,可是整个社会如果不通过变革那是很难使之变化的。
毛泽东早年就以改造旧中国,旧世界为己任,这是极其艰巨的事业。革命事业需要用毕生的精力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去奋斗,以易老的人生去从事这样的伟业,不争分夺秒和竭尽全力怎么行呢?因此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都应毫不气馁地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力求为革命伟业多做贡献,这该是毛泽东借“人生易老”的诗句抒发的深层的情怀之所在。
接着,毛泽东又着重抒发了对“战地黄花”的深切感受。
“今又重阳”,今年的重阳节又来了,今日又适逢重阳节了。这里的重复咏叹,不仅给人以回环起伏的旋律感,而且细察语气,含有今与昔之重阳节已有所不同的意味。不同在何处?就在于“战地黄花分外香”。这是毛泽东的独特感受。
问题2:“战地黄花分外香”中的“战地”“黄花”分别指什么?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战地”指闽西农村根据地;“黄花” 是指开放在战地上的金黄色的野菊花。“分外香”体现了作者乐观主义精神。
1929年秋,红四军在闽西歼灭了土著军阀势力,解放了上杭,这当然是毛泽东提炼出“战地黄花分外香”词句的原因之一。毛泽东不仅在坐担架由永定地区的合溪到上杭城的途中,必然对沿途山坡上竞相开放的野菊花感受颇深,而且毛泽东自上井冈山以来,对每年秋季在转战赣南闽西各地时所见到的绚丽夺目的野菊花,都会怀有深情,这多年的战地感情的积累,都可能参与他提炼“战地黄花分外香”的词句。
在战争频繁的岁月度重阳,照样赏菊,而且深感生长在战地的野菊花,比闲庭盆菊清香得多,这是毛泽东当年的豪情与感受,这种豪情与感受,充分表达于他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使词的基调更加高昂了。
下阕进一步抒发他对整个秋天的深沉感慨。重阳的季节是秋天,因此这阕把笔触扩展到描绘整个秋天是十分自然的。它着重描绘秋色的壮美,江天的辽阔。
问题3:怎样理解“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这句词的字面意思是:秋季的风起强劲有力,和春风完全不同。与秋风的刚健有力相比,春风和煦温暖,(“吹面不寒杨柳风”)更增加了“劲”的力量。一个“劲”字不但恰当形容了秋风的特征,也非常恰当地表达了它的象征意义:革命的力量似秋风一样,摧枯拉朽,荡涤了一切尘垢。
毛泽东既觉得秋光“不似(像)春光”,同时又觉得秋光“胜似(超过)春光”,秋天的景致胜过春天的景致,这种观感也是既独特又辩证的。为什么“胜似春光”?因为放眼望去,“寥廓江天万里霜。”寥廓,即辽阔;江天,指江面和天空,江面是那样宽阔,天空是那样高远;霜,这里实指霜天后的秋色,万里,极言其纵横广阔。于是活画出了汀江流域天高气爽,江天一色、秋光万里的景致。可以说其中既包括着“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味,也包括着“万木霜天红烂漫”的意味,还包括着“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意味,这么美好的景致,比起暮春三月来,岂不果真好得多吗?岂不的确值得热爱与赞美吗?岂不别有一番滋味吗?
从这种对红色根据地万里秋光的无限赞美中,可以展望到光辉的前景,可以感受到坚强的信心,可以想见到宽广的胸怀和气度,可以感染到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使词的意境更加高远、激越了。
问题4:与“秋日胜春朝”有异曲同工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