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车载气瓶事故处置作业指导书
附件2:
车载气瓶事故处置作业指导书
1 总则
1.1 目的
为了及时控制和消除车载气瓶事故的危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依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宁夏特种设备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本作业指导书。
1.2 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内的车载压缩天然气瓶(CNG)在充装、使用和检验发生事故时的应急救援作业指导。
2 介质特性
2.1 理化特性
天然气是一种混合气体,其主要成分是低分子量烷烃,如甲烷、乙烷,还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硫化氢、水、氮气等杂质。我区所用天然气中甲烷含量均在98%以上。纯甲烷为无色、无嗅的气体,微溶于水,溶于乙醇和乙醚,标准状态下的密度为0.7~0.8kg/Nm3,对空气的重度为0.5544。
2.2 燃烧爆炸特性
天然气极易燃,属甲类火灾危险气体。闪点为–188℃,热值为33500kJ/Nm3~35600 kJ/Nm3,最小点火能为0.28MJ,燃烧速度很快,燃烧分解产物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蒸气。
天然气爆炸极限为5.0%~15.0%。由于比空气轻,在室内泄露后很容易聚集在建筑物的顶部形成燃烧、爆炸混合物,只需很小的点火能量就会燃烧,因此,具有很大的火灾、爆炸危险性。
2.3 毒性
天然气为烃类混合物,属低毒性物质,但长期接触可导致神经衰弱综合症。甲烷属“单纯窒息性”气体,高浓度时会造成因缺氧窒息而中毒,空气中甲烷浓度达到25%~30%时出现头晕、呼吸加速、运动失调。天然气中所含硫化氢及其燃烧产物二氧化硫都具有强烈刺鼻气味,对眼黏膜和呼吸道有破坏作用,对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急性中毒,当空气中含有0.05%(V/V)二氧化硫时,呼吸短时间就会有生命危险。
3 事故类型
3.1 充装过程中因操作不当或工艺装备故障发生的泄漏;
3.2 使用过程中因震动或交通事故使接头或阀门连接处产生的泄漏;
3.3 检验过程中因瓶中余留残气未排除干净发生的泄漏;
3.4 气瓶的泄漏、着火或爆炸;
4 装备和器材
4.1 消防装备及器材
消防车、消防水幕、消防水枪、消防水炮、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砂土、各种型号的干粉和二氧化碳灭火器、小型车用干粉灭火器。
4.2 防护器材
各种防毒面具、氧气呼吸器、空气呼吸器、湿毛巾、化学安全防护眼镜、全密封阻燃防护服、全密封防化服、防静电工作服、防护隔热服、工作靴、避火服、防冻衬纱橡胶手套等。
4.3 设备物资储备
吊车、云梯、可燃气体浓度测试仪、有毒气体浓度测试仪、风向仪、救援绳索(30~50米,用于救援中毒伤员和拖曳气瓶)、10~15%的氢氧化钠溶液、防爆电筒、防火花的专业抢险工具等。
4.4 医疗救护车、担架、2~3%硼酸溶液、生理盐水、1%硫酸钠溶液、1~2%麻黄素或2~3%普鲁卡因+肾上腺素溶液、2~3%小苏打溶液等常用救护药品。
5 紧急处置
5.1 充装或检验单位发生气瓶泄漏、火灾或爆炸事故时应启动本企业应急救援预案,使用过程中发生气瓶泄漏、火灾或爆炸事故应启动本地区应急救援预案。抢险救援必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5.2 充装间发生泄漏的处置
5.2.1关阀断气
充装时发生泄漏,应立即停止充装、关闭阀门断绝气源,同时向本企业领导报告。关闭阀门的人员应穿带齐全防护用品。
5.2.2 消除火种
可燃气体充装时发生泄漏,立即在充装区域内停电、停火,灭绝一切可能引发火灾和爆炸的火种。机动车辆一律就地熄火处理,人员关闭手机,严禁使用对讲机。如泄漏量较大,用电装置应保持原有用电状态,不得关闭或启动现场电源。进入充装区域前用水枪将地面喷湿,以防止磨擦、撞击产生火花。
5.3 气瓶发生严重泄漏、着火或爆炸的处置
5.3.1设定区域和疏散
根据地形、风向、事故现场气瓶数量、泄漏程度以及周边道路、重要设施、建筑情况和人员密集程度等,对泄漏、爆炸、火灾影响范围进行评估,在专家的指导下设定危险区域、缓冲区域、疏散区域,实施必要的交通管制和交通疏导。
人员原则上应该向上风方向疏散,远离事故源的下风向人员可以横向疏散,无风向时向远离事故源的方向疏散。
5.3.2 事故气瓶处置
可燃气体气瓶泄漏、着火。首先应设法堵漏灭火,如不可能,则可用水幕或其它方法将泄漏气瓶和车辆隔离,任其燃烧至自动熄灭,同时撤离和疏散人员。
5.4 现场恢复
经有关部门、专家组对事故现场的安全状况进行检查,确认合格后,方可允许人员进入事故现场,进行清理或维修设备、恢复生产。
6 安全防护
6.1 在事故抢险时,参与抢险的人员应佩带合适的防护用品,应根据泄漏介质的理化性质,选用防毒面具、氧气呼吸器、空气呼吸器、化学安全防护眼镜、全密封阻燃防护服、全密封防化服、防静电工作服、防护隔热服、工作靴、避火服、衬纱橡胶手套等。
6.2 事故现场的其它人员,可以用湿毛巾捂住鼻、嘴,向上风方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