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学生可就业能力与主客观就业绩效线性与倒U型关系-NSFC-OR
心理学报 2013, Vol. 45, No.6, 807−822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13.00807
U *
1 2 3 1
(1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北京 100875) (2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4)
(3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北京 100872)
文献中关于大学生可就业能力与就业绩效的关系存在争议, 本研究认为需要根据不同的就业绩效
和具体的调节变量来深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 1, 基于预备性研究 , 来自全国不同地区 10 所大学 1190
份问卷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我国大学生可就业能力包括 8 个因素:职业认同、乐观开朗、人际关系、团队
合作、学习能力、问题解决、社会支持、网络差异 ; 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研究 2, 采用他评、前后间隔
2 周的问卷调查方法, 获得不同地区高校 530 份有效匹配问卷, 层次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 大学生可就业能力
与主观就业绩效呈显著正相关的线性关系, 但与录用通知书(客观就业绩效)呈显著的倒 U 型关系; 职业探索
在可就业能力与录用通知书的倒 U 型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在职业探索高水平下二者呈倒 U 型关系, 而在职
业探索低水平下二者没有显著关系 ; 生源地在可就业能力与主观就业绩效、录用通知书的关系中起显著的调
节作用:农村大学生可就业能力与主观就业绩效呈显著正相关, 而城市大学生二者相关不显著; 城市大学生
可就业能力与录用通知书呈显著的倒 U 型关系, 而农村大学生二者关系不显著。这为未来探究可就业能力
的价值实现机制有重要启发。
可就业能力; 倒 U 型关系; 职业探索; 可就业能力归因理论; 过犹不及效应
B849: C93
1 问题的提出 靖松, 2009; 宋国学, 2008; 谢晋宇, 宋国学, 2005)
进行了实证研究, 而结果未达成一致。但是, 国内
1.1 引言 外关于可就业能力对就业的价值研究不够, 并存在
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非常重要的一 不一致的观点。
个社会问题 , 大学生可就业能力 (employability)是 国内外对可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有两种视角:
其中的核心内容。国外从上世纪 20 年代开始对可 输入视角(input-based approach)和输出视角(output-
就业能力进行研究 , 近些年进行了一些理论探讨 based approach) (De Cuyper et al., 2012) 。这两种视
(如 Fugate, Kinicki, Ashforth, 2004)和实证研究 角都把可就业能力看作是个体取得和维持就业可
( 如 Van Dam, 2004; Van der Heijde Van der 能性所需要的个人资源, 但二者的角度不同。输入
Heijden, 2006; Wittekind, Raeder, Grote, 2010; De 视角更强调提高这种就业可能性的因素, 它被看作
Cuyper, Raeder, Van der Heijden, Wittekind, 2012); 是 个 体 提 高 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