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淀粉糖上生产技术6
第8节 功能性低聚糖 —— ?本节概要: 一、低聚异麦芽糖 二、低聚龙胆糖 三、海藻糖 一、低聚异麦芽糖 介绍 葡萄糖的链接键至少有一个α-1.6键,聚合度(G数)在2~5的一类低聚糖。 分子式! 一、低聚异麦芽糖 (一)低聚异麦芽糖的生产工艺 1.生产工艺? 2.主要技术要点 (二)低聚异麦芽糖的性质和应用 1.性质 2.应用 (一)低聚异麦芽糖的生产工艺 1.生产工艺? 精制糖浆(葡、麦等糖) ?转苷(α-葡萄糖转苷酶) ?灭酶 ?精制 ?干燥 ?成品(含异麦芽糖、异麦芽三/四/五糖等) 2.主要技术要点 转苷: α-葡萄糖转苷酶,能将G与G之间以α-1.6糖苷键连接。55℃。 精制: 包括过滤、脱色、离子交换等步骤的处理——其要点同前。 (二)低聚异麦芽糖的性质和应用 1.性质 成分组成 潘糖,3糖,由1个α-1.6键连接,1个α-1.4键连接; 异麦芽三糖,3糖,由2个α-1.6键连接; (二)低聚异麦芽糖的性质和应用 1.性质 甜度52(蔗糖100),甜度低,味质口感好; 粘度与蔗糖相近; 耐热、耐酸性极佳; 具有保湿性,使水分不易蒸发; 具有一定的着色性; 抗龋齿性甚佳,不易被蛀牙病原菌-变异链球菌发酵,产酸少,牙齿不易腐蚀; ...... (二)低聚异麦芽糖的性质和应用 2.应用 低聚异麦芽糖有许多优良的性质和保健生理功能,适合代替部分蔗糖,添加到各种饮料、食品中。 例如: 饮料:碳酸~、豆奶~、果汁~、蔬菜汁~、茶~、营养~、酒精~等; 乳制品:牛乳、调味乳、发酵乳、乳酸菌饮料,以及各种奶粉; 糖果:各种软糖、硬糖、牛皮糖、巧克力等; 甜点心:布丁、凝胶食品等; 冷饮品:各式雪糕、冰棒、冰淇淋等; 焙烤食品:面包、蛋糕等; 此外,还可作为畜肉加工品、水产制品、果酱油、蜂蜜加工品等的配料。 二、低聚龙胆糖 龙胆二糖、龙胆三糖、龙胆四糖等; 葡萄糖以β-1.6键连接的低聚糖;是高效的双歧杆菌增殖因子。 (一)低聚龙胆糖的生产工艺 (二)低聚龙胆糖的性质和应用 (一)低聚龙胆糖的生产工艺? 酶法生产技术——β-葡萄糖苷酶(苦杏酶) 葡萄糖浆液(浓度40%左右) ?β-葡萄糖苷酶催化缩合(固定化、40℃左右、pH7.0左右) ?精制 ?合成低聚龙胆糖混合糖浆 (二)低聚龙胆糖的性质和应用 1.性质 具有柔和的提神苦味; 口味且在口腔中滞留; 吸湿性强; 低聚龙胆糖是低热、低甜物质,难被人体消化酶所分解。 (二)低聚龙胆糖的性质和应用 2.应用 有柔和提神苦味、在口腔中滞留——用于糖果、饮料、冷饮中可使其甜味更纯; 吸湿性强——可以保持各类食品中的水分,防止淀粉类食品的老化,延长货架期; 利用低热、低甜物质——难被人体消化酶所分解,因而可以促进双歧杆菌的生长,从而起到改善结肠状况的作用。 巧克力、糖果等。 三、海藻糖 (一)果葡糖浆的发展与现状 1.果葡糖浆的发展历史 ?果葡糖浆: 成分主要为果糖和葡萄糖。 以淀粉为原料,经α-淀粉酶液化、糖化酶糖化、脱色、过滤、离子交换精制后,再用固定化异构酶将一部分G转化成F而得的一种混合糖浆。 又称高果玉米糖浆(High Fructose Corn Syrups 简称HFCS) (一)果葡糖浆的发展与现状 1.果葡糖浆的发展历史 ?发展历史 果糖→自然界中最甜的一种糖,在蜂蜜中含量最为丰富,缺少原料→没有含量较高的农作物。 以前,工业上未能大量生产。 近30年,果葡糖浆发展较快。 ?发展历史 1957,美国人发现假单孢杆菌酶能催化葡萄糖发生异构化反应转变成果糖;成本高,转化率低,未用工业生产。 1965,日本人高崎义辛分离出白色链霉菌,并利用低廉的农副产品(麸皮/稻杆/麦杆等做C源)发酵产酶,酶的得率高,故异构酶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奠定基础。 1966,日本首先实现了酶法工业化生产果葡糖浆,此工艺被美国的Clinton玉米加工公司购买;1967年,美国进行工业化生产,但F含量仅为14%,较低。 1968,异构酶固定化技术,F含量提至42%,甜度=蔗。 1972,采用固定化异构酶连续生产工艺,成本大大下降。 1978,采用色谱分离技术,把F-42糖浆中的G和F分离,得F含量90%以上的糖液。促进淀粉制糖工业发展。 ?发展历史 技术较先进的国家:日、美、法和德; 中国——目前虽然已经工业化生产,但生产能力和产量均不大,产品多为F-42果葡糖浆,较单一。 (一)果葡糖浆的发展与现状 2.果葡糖浆的现状及前景 ?美国?果葡糖浆最大的生产国,品种F-55、F-90、F-42,年消费量900万吨,食品业广泛应用。 1981年,美国的两乐公司将其产品中的蔗糖全部改用F-55糖浆,使果葡糖浆的需求量猛增。 1984年起,美国在食品和饮料生产中,用果葡糖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