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心灵点滴》:受伤的医治者.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灵点滴》:受伤的医治者 罗宾?威廉姆斯饰演的派奇?亚当斯 只有受过伤的医生才会疗伤。 ——荣格 俗话说:“心理医生都有病。”这话虽然很俗,但人民群众总结的经验却也有几分道理。——听我说,各位心理咨询师,先别急着拍我砖,我的话还没说完呢。 我琢磨着,这句话还要改一改,要不然它有失偏颇。怎么改呢?你看这样行不行——俗话说得好啊:“每一个成功的心理医生,他都有病。”看看,是不是比上面的话漂亮、得体、准确多了?看看我改得很成功吧!(哈哈,我先闪啦啦啦……) 好吧,各位心理咨询师,开个玩笑,何必当真!别忘了,其实我也是一个psychologist,我也是一个心理医生啊。你们就不能学我幽默一下吗?——我刚看完了电影《心灵点滴》(Patch Adams),于是我瞬间就懂得了幽默的力量。 《心灵点滴》,顾名思义——我一直以为是关于“心灵的点点滴滴”,但有一天,我突然明白——这个“点滴”,应该是指医院里输的那个“点滴”。所谓心灵点滴,就是给病人的“心灵打点滴”。而其英文名Patch Adams也颇有意味,表面上它是主人公的名字派奇·亚当斯,实际上patch有“修补”之意,所以它也有“修补亚当(Adam[s])”的意思吧! 给心灵打点滴,或曰修补亚当,输入的不是别的材料,而正是幽默这一元素。电影里的主人公,也就是现实中的派奇·亚当斯医生,最擅长的事就是做各种滑稽表演逗病人开心,给病人输入“心灵点滴”,让病人在欢笑中迎来康复(或走向死亡)。——不过,不要以为这个家伙是个天生的搞笑能手,实际上他年轻时曾饱受挫折,并因患抑郁症三次入院治疗。 就像派奇在电影一开头时所叙述的:“整个生命就是个返家的过程……很难形容我当时的感觉,想象你在暴风雪中走了好几天,你不觉自己在兜圈子。你陷在雪中的双腿越来越沉重,你的呼叫在风中消逝,你觉得十分渺小,而家是多么遥远。”你看,派奇是多么贴地描述了抑郁的感觉,不是亲身经历又怎能如此生动? 但是,派奇接着又引用诗人但丁的话说道:“我在人生旅途的半路中,发现身处黑暗的森林,因我已迷失了方向,终究我在一个最不可能的地方找到了方向。”就在最后一次住院时,派奇惊讶地发现自己竟有帮助病友的能力。于是,他转身从精神病院出来,进了弗吉尼亚医学院。他立志要做一名医生,以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人。我们来剧情回眸一下: 汉特:我想离开。 医生:汉特,我们等到排到你的时间再谈这个。 汉特:我要走了。 医生:你有想过你要做什么吗? 汉特:我要帮助人。昨晚与如迪在一起,我接触了另一种人类,我要接触更多。我要去了解人们,帮他们解决问题。 医生:那正是我的专业。 汉特:但你太差了。当人讲话时,你连看都不看。我要倾听,真正地倾听人们。 医生:我不能让你走,你还有些问题没有解决。 汉特:我不需要你的批准,因为我是自己进来的。 医生:汉特,我警告你,我的报告会写你不顾医生建议擅自出院。 汉特:我的报告会写I.D.G.A.R.A.——我才不甩你。还有,我的名字叫派奇。(据说“派奇”是病友给他起的昵称。) 别人是化悲痛为力量,派奇不仅如此,他还化忧郁为幽默,后来成为一位著名的小丑医生。 像派奇这种情况,即从受伤的病人成长为杰出的治愈者,在心理学上,我们有一个专业的名词称呼它。不,不是叫“心理医生都有病”,而是叫“受伤的医治者”(wounded healer)。 所谓受伤的医治者,是指这样一位治疗师:他,曾经经历过痛苦,有时甚至是非常严重的创伤,但这些伤痛,后来却成为他智慧、灵感和治愈力量的源泉。作为受伤的治愈者,他洞察自己的伤口,体验病人的痛楚,在自己和病人之间仿佛有一座天然的桥梁。他看到病人,仿佛就看到了自己;病人看到他,也仿佛就看到了自己(注意这里是“仿佛”)。因为他了解人类的痛苦,慈悲(compassion)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展示,共情(empathy)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 而这种共情与慈悲,正如罗洛·梅在一次题为“受伤的治愈者”的演讲(1984)中指出的:“我想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我们是通过自身的伤口来医治他人的……我认为,正是通过我们与自身问题的斗争而获得的洞察,引导我们发展出对人类的共情和创造性——以及慈悲。” 因此,通俗地说,那些“没有受过伤”的治疗师与来访者在一起,就像是“你永远不懂我伤悲,像白天不懂夜的黑,像永恒燃烧的太阳,不懂那月亮的盈缺。你永远不懂我伤悲,像白天不懂夜的黑,不懂那星星为何会坠跌。” 而治疗师一旦有过受伤的经验,他的内心便会明了“当我想你的时候,我的心在颤抖。当我想你的时候,泪水也悄悄地滑落。当我想你的时候,才知道寂寞是什么。当我想你的时候,谁听我诉说?” 受伤的经验,使治疗师自己在自身的疾病与健康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因此,也在作为治疗师的自己和求助的来访者之间搭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但是,在此我必须严肃地跟你说,有病绝不是心理

文档评论(0)

勤能补拙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