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竹林七贤的启迪和急公好义牌匾
竹林七贤的启迪和“急公好义”牌匾
据史料记载,公元240-249年之间,适逢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势力统治正始年代,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等七人,因不满眼下政治时局,又不愿意混迹苟活,常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山之下(今河南辉县市西部、焦作市修武县境内,太行山脉云台山一带),喝酒、吟诗、作赋、纵歌,肆意清高酣畅,世人称之谓“竹林七贤”。事实上,竹林七贤一直倍受后人敬重,中国人一提起文人风傲之骨,理所当然首推竹林七贤,辉县市吴村镇鲁庄村北的竹林寺,就是因竹林七贤的典故而修建,以飨后人。其中,竹林七贤首脑人物嵇康(公元223-公元262),字叔夜,世称嵇中散,本姓奚,祖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其先人因避仇迁家谯郡铚县(今安徽濉溪临涣镇),因家居侧有嵇山,故改姓嵇。嵇康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励志攻读勤学,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博通,系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思想家与音乐家,魏晋时代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嵇康尤为善于音律,代表作品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合称“嵇氏四弄”,与东汉时期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竹林七贤的传世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另据《辉县市地方志》、《苏门通览》和有关碑谒文献等多处记载,就在闻名遐迩的世界级地质公园——云台山之下的竹林七贤聚集地东南方向,距离仅有十公里路程的辉县市吴村镇杨起营村,解放前的更早年间,便出了一位公益慈善事业之星——杨华林(1888.8.16——1961.2.21)。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间),适逢北洋军阀政治势力,表面控制时期的军阀割据年代,清帝退位,袁世凯称帝,二次革命兴起,新文化运动勃发,袁世凯称帝夭折,张勋复辟失败,护法运动开始,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激起民怨沸腾,直接导致1919年5月4日的“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等,国内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频发,国家政治陷入空前动荡之中,导致大片天地荒芜,土地作为国民赖以生存的重要生产资料,同样被兼并集中在少数地主阶级手中。古老的共国——辉县大地又连续三年遭遇旱灾,井水枯竭,河水流减,百泉水位跌落数尺,麦秋无收,广大的辉县人民,民不聊生,生灵涂炭,饿殍遍野,惨不忍睹,河南属于冯玉祥部势力范围,时任辉县地方知事周郁文(安徽省怀宁人),情景无奈之下才肯出面,迅速“召集”辉县各地乡绅、富豪募捐赈灾,辉县城里东大街操场募捐现场,被“请”来的乡绅、富豪们济济一堂,大眼瞪小眼,你推我让,“谦虚”有加,纷纷诉苦,逃避社会责任,募捐赈灾现场,顿时变成了“挤牙膏”大会,就在这时,突然听到屋子墙角,传来了一阵阵“呼噜” 声,众人循声望去,只见是杨起营村来的乡绅杨华林,正在打盹,冷眼看上去,杨华林真的是毫不起眼,衣衫并不华丽的着装,半依着墙根,蹲坐在屋子一角的稻草捆上,“过去看看,啥场合!那是谁在打盹哩?”,安徽腔军阀县知事一发话,马上就有人“推搡”着杨华林,上前搭“知事大人”的问话,起了一个大早,忙着赶路来辉县的杨华林,揉了揉惺忪的睡眼,提撩起来衣袍,快步上前深施一礼答道:“不好意思啊!杨起营哩杨华林,路途遥远,骑个驴畜生鼓墩了半天,困乏得难受,不知不觉睡着了,多有得罪啊,还请知事大人海涵!”,军阀知事阴阳怪气的安徽腔调侃道:“老杨呀,你知道今天咱来这儿是弄啥哩不知道”,杨华林不慌不忙答道:“筹集粮食和现洋救人命哩吧”,安徽腔军阀知事又调侃的问道:“老杨啊!像你这样的户能拿出来多少粮食呀?”,正值血气方刚的三十二、三岁,杨华林爽朗答道:“那要先看看大家拿罢了,还亏空多少钱粮”,安徽腔军阀知事听后大吃一惊,马上让人算了算答道:“还亏空1000石粮食,300块现大洋”,杨华林立即慷慨答道:“剩下这点赈灾钱粮,拿上我的片字,从我杨起营那儿出了吧”。安徽腔军阀知事半信半疑的说道:“我姓周哩还是大不设疑儿,这辉县西南地这个破扫帚底下,还有你老杨轸大个南瓜哩”。安徽腔军阀知事又看了看杨华林一脸诚恳的样子,马上吩咐道:“来人呀,赶紧安排老杨西大街文庙上等客房先歇吧”。安徽腔军阀知事私底下又立即命令亲信,快马去杨起营打探情况虚实,打探人回信说:“报告大人,杨起营老杨家里,一共有三个粮仓,每一个粮仓都足够完成赈灾任务了”,于是,军阀知事立即安排调集全辉县大小车辆,都去杨起营运粮食,长长的运粮队伍,接连不断,一直从辉县城几乎排到了杨起营村,所以,很早就有了“出来辉县城,看见杨起营”的谚语说法,运完赈灾粮食不久,军阀知事亲自跨马带队送来了一块牌匾,上书“急公好义”四个俊秀的繁体大字,杨起营村杨华林“急公好义”的威名,至今被乡邻传为佳话,辉县文庙的书香之气随之袭来,杨华林家族从此也人才辈出,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书香门第”,“周官挂匾”的传说,随即成为杨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