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滴水穿石的启示》课件.ppt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滴水穿石的启示》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读第四段思考 我们知道,雨水是以很快的速度从高空落下来的,它的力量肯定比太极洞里的水滴大得多,但它却不能把石块滴穿。 判断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A这个小洞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水滴锲而不舍,日滴月琢,终于滴穿了这块石头,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B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C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就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D雨水……却不能把石块滴穿。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它没有专一的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 E雨水……却不能把石块滴穿。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 课外作业 任选一题: 1、搜集一个事例并写下来,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要写出自己的真切感受。 2、采访身边的一位成功人士,比如:企业家、优秀教师、艺术家、先进劳动者等,然后写一篇日记,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 *   读一读 本草纲目 自谋生计 小贩 迷恋 专利权 自勉 安徽 日雕月琢 碳粒 给予 我会读 滴水穿石 三心二意 微不足道 日雕月琢 持之以恒 炉火纯青 坚持不懈 半途而废 孜孜不倦接连不断 翻山越岭 锲而不舍       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有一块状如卧兔的石头,石头正中有一个光滑圆润的小洞。这个小洞是怎么形成的呢? 太极洞奇石 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这块石头,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朗读第1自然段,找出词语来说一说是什么使水滴变得力大无穷,从而滴穿“顽石”的? 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石块,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 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他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药草,经过 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李时珍是怎样运用水滴精神的?他获得了什么成就? 李时珍 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 成 就 姓 名 爱迪生 …..编成《本 草纲目》 访名医、 尝草药 二十几年 齐白石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幼年就自谋生计,当小贩、报务员等。但他迷恋于电学实验研究,毕生孜孜不倦,竟拥有白炽灯、留声机、碳粒电话筒、电影放映机等1093项发明专利权! 留声机 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在他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始终没有停止过挥毫作画。他的画室里,挂着他用以自勉的条幅:“不教一日闲过”。就是到了晚年,仍然坚持每天作画三幅。 李时珍 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 成 就 姓 名 爱迪生 …..编成《本 草纲目》 访名医、 尝草药 二十几年 拥有一千多项发明 毕 生 绘画技艺炉火纯青 没停止过挥毫作画 数十年 齐白石 迷恋电学实验研究 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 反问 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克服 困难 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 古今中外 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它没有专一的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 “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滴水穿石的启示 一、(1、2) 二、(3、4) 三、(5) 领会文章结构: 由自然奇观引出启示。 从正反两方面论证。 提出希望,收束全篇 贝多芬 居里夫人经过无数次实验,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 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经过多次危险实验发明了炸药。并用自己的大部分遗产设立了诺贝尔奖 。 贝多芬从28岁开始听力逐渐减退,到50岁双耳全聋。这对一位作曲家来说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但他没有放弃对音乐的追求,他的目标只有一个:创造出

文档评论(0)

lxm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